中医中药学

本是同根生,功效却不同

2018-04-23  本文已影响4人  守一真源

宋代许叔微《伤寒九十论》 中有这样一个医案:

里间张太医家一妇,病伤寒,发热、恶风、自汗、脉浮而弱。予曰:当服桂枝。彼云家有自合者。予令三啜之,而病不除,予询其药中用肉桂耳。予曰:肉桂与桂枝不同,予自治以桂枝汤,一啜而解。

大体意思是说,一个人患了伤寒(感冒),许叔微说应该用桂枝汤,患者说自己家里就会配,但是服用了没效果。询问之后,原来是病人家里用肉桂来代替桂枝,许叔微用桂枝之后,效果立见。

在这个医案中许叔微自己就分析说:张仲景用桂枝,取其轻薄。肉桂味浓,治五脏用肉桂。取其镇重,桂枝清轻,治伤寒用桂枝,取其发散的作用。所以,这个病人用了肉桂没有效果。

可见在应用桂枝、肉桂上,不止是今人,连古人都有疑惑。而这个疑惑要以唐宋时期为一个分界点来说明。

唐宋前后的桂枝,肉桂

唐宋之前

各位医家最重视的就是《伤寒杂病论》,就连孙思邈都感叹“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

在《伤寒论》里只是称呼为“桂枝”、“桂”,并没有明确的说是肉桂还是桂枝,比如”桂枝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等。

而现在一些研究表明,对唐宋前的桂枝,尤其是“去皮桂枝”多指去掉外面粗皮的桂枝树皮或者枝皮,也就是桂心之类的

唐宋之后的桂枝、肉桂

唐宋之后,桂枝、肉桂的药材、功效开始慢慢分的清楚,许叔微《伤寒发微论》里说:

仲景桂枝汤用桂枝者,盖取桂之枝梢细薄者尔,非若桂枝之肉厚也。盖肉桂厚实治五脏用之者,取其镇重也;桂枝清扬,治伤寒用之,取其发散也。

现在临床上所用的桂枝可以在北宋时《证类本草》里找到,里面说:

仲景《伤寒论》发汗用桂枝,桂枝者枝条,非身干也,取其轻薄而能发散。今又有一种柳桂,乃桂之嫩小枝条也,尤宜入治上焦药用也。

而到了清朝初年,才开始把柳桂当作桂枝的正品,一直延续至今。

肉桂,桂枝功效异同

现在临床上用的桂枝、肉桂,两者都来自于樟科植物肉桂桂枝是干燥嫩枝,肉桂是干燥树皮。两者虽然出自同体,但是临床功效却有异同

桂枝,肉桂异同点


相同点

● 二者均有辛、甘味;

●均能散寒止痛,温通经脉;

●均可治脘腹冷痛、风寒湿痹、阳虚水肿以及经寒血滞引起的痛经、经闭、月经不调等证;

● 二者的性味都归为辛温之属,易入营动血,故不宜多用或久服;实热内盛、阴虚阳亢、血热妄行者应忌用。


不同点

肉桂

●肉桂辛甘大热,长于散寒止痛,常用治里寒证;

(比如与附子,川芎,小茴香等同用治疗胸阳不振,寒邪内侵之胸痛,如桂附丸。)

● 能引火归原;

(所谓的引火归元,就是能使因下元虚衰所致上浮之虚阳回归故里,如《圣济总录》中配合肉苁蓉、巴戟天、附子等来温暖下元,补肾壮阳,摄纳浮阳引火归元之效。)

● 能补火助阳,能治疗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的阳痿宫寒、滑精遗尿、夜尿频多等;

(最好的例子就是临床上的桂附地黄丸。)

● 肉桂能温通经脉;

(《外科全生集》里面的阳和汤就是肉桂、鹿角胶、炮姜、麻黄等治疗阳虚寒凝、血滞痰瘀的阴疽。)

桂枝

●相比肉桂,桂枝辛温之性较小,桂枝还入肺经,能发汗解肌,多用于风寒表证;

(比如桂枝汤、麻黄汤。)

● 还能温通经脉,尤其是对于上肢的寒性疼痛;

(《本经疏证》:“凡药须究其体用,桂枝能利关节,温经通脉,此其体也。“)

● 桂枝能温阳化气,可治肾与膀胱阳虚寒凝、气化不行之小便不利、水肿及痰饮证;

(比如配合着茯苓、猪苓、泽泻、白术同用的五苓散。)

周凤梧老先生曾总结说:“两者都能温营血,散寒凝,辛开温通,振奋气血,是其共同特点。但肉桂味厚,主下行而补肾火能消下焦之阴寒;桂枝气薄,主上行而发散,且能入心扶阳以助心阳。“

如此,这亲哥俩就可以区分开来了,在临床上就不用再为怎么应用两者而烦恼。

当然,临床上还有很多像这样需要区分的,比如赤白芍、羌独活等,以后有时间会继续在公众号里为大家比较区分。

敬请期待~不见不散呦~


更多中医药科普文,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本草真源】(shouyizhenyuan)

审核 |  姚sir  灵猫法师  老王

编辑 |  半夏有毒  

图片| 半夏有毒 网络(侵删)

转载及合作请联系【本草真源】后台

具体用药一定请谨遵医嘱呀~~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