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是教育出来吗?
首先明白道德的内涵,这得从中国的儒家思想说起,儒家认为人仁心内蕴。这里面有个小插曲,就是婴儿算不算人?如果婴幼儿算人,儒家的思想就站不住脚。
这话应该这样说,婴幼儿当然是人,只是尚未长成的人,因为人的成熟期相对较长,大草原上的小鹿小马,出生后几小时内就能奔跑,而人类出生后却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成熟,如果从自食其力的角度言,法律规定是18岁,但实际上可能更长,相当多的人可能更大一些才能独立。
这样类比的目的是,不要拿婴幼儿说人的本质,因为他们是未成熟的人,基本的生理特质都未发育完全。
那有人可能会说,婴幼儿本身不成熟,那成熟的途径就可能是文以化人,没有文化,人长不成人!
这其实是夸大了文化的作用。这里稍微辨别一下。文化是啥?文化是人的精神本质,由一些哲人发现出来,但不是这些哲人的无中生有的创造,仅仅是对人性的发现和宣扬。文明是啥?文明是人在文化思想指导下的具体落实,包括无形的集体和国家等,当然会用具体的军队、法律等维护这个无形的实体;还包括有形的书籍,道德准则,法律条文,建筑等。
很多科学家,记住,我说的是科学家,通过科学的方法证明了人的智力,心理特征,人格特质等都是先天的。结合上述对文化内涵的界定,人的道德也是人性内蕴的(这里不再赘述,我说得已经太多)。
要明确的是这里的道德是源于人内在仁心的自然行为,但日常的道德这个词语已经被狭义化,即说成明晰的要人遵守的行为规范,而这一范畴的内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都不一样,于是就被认为是后天文明的产物,或者说是经验的产物。
明确了这些,再说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阶段。只要用阶段划分人的成长,就一般内蕴着人成长的阶段性,即内在的能力是逐渐成熟的,而不是一蹴而就的。皮亚杰也是这样,埃里克森也是这样,弗洛伊德也是这样。但千万不要把逐渐成熟混同为是后天的经验或者文化的填充才获得成熟,这种微妙而本质的关联必须明察。
简单说柯尔伯格的六个阶段就是:
1、不想受到惩罚。自我中心,且自我保护。
2、想得到奖励。利益驱使。
3、成为一个好人。内在仁心的萌发(理性的向内而发现)。
4、维护规则。不为利益驱动,坚决的遵守社会道德及其规则。
5、理解他人。即不再是单纯的以规则说话,而是理解别人的处境,这样可以在解决困难的情况下执行道德,而不是粗暴的批评者或者制裁者。
6、创造新道德。这种创造可以突破旧有秩序的不合理处,更好的服务人,发展人。
柯尔伯格喜欢用道德两难故事追问学生,从而测试其道德发展水平。这一点的基础是道德建立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不能超越认知而空谈道德。
柯尔伯格的道德体系对教育的启示是:
1、不要把道德阶段发展误认为是文化是道德的根本。不是,人在自然成熟(但理性能力制约着人的向内思考)。
2、不要超越人发展阶段而要求人。
3、道德两难故事可以帮助学生从认知的角度理解道德,并做思维训练。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阅读笔记之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