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写1000字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读书和我,存在一种危险关系

2017-01-12  本文已影响42人  杨夏
图by Rebecca Horn

媒体论调常常说国人不爱读书,比欧美、日本人差了好多,地铁上全是低头玩手机的,我脚得批评得很好,我正好属于那种典型的读书少,还想太多的人。

大众不「爱」读书,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自己很困惑,一来读书要不要带着功利性,这一点每每开始一次阅读时,总会影响我开局。另一个是这些书籍作者为什么要写那么多「废话」,尤其我们的教科书,车轱辘话反复说,表达方式生涩坚硬,概念套概念,读起来像在啃老太太的裹脚布,难受得要死。关键读半天下来,还懂不了这里面的知识。(什么?是我智商不够?)

读书的功利性在于个人,有的人想通过阅读书籍收获知识(能力),抱着想快速精进的心态读书时,难免操之过急,一目十行居然是褒义。大部分读书如抽丝的我们,好像又恰恰是功利性不够,读也罢,不读也不亏,倒使得自己常常在读一本书时中途放弃。哪天左手放下书,右手拿起pad后,便再也想不起那本瘫在角落的书。

太功利不好,没有功利不行,这尺度如何把握,着实难为了我。想象一个娇艳欲滴的美人坐在你面前,远观或亵玩,没个定心,干着急,哪位小伙伴对此有心得,还望分享一下,急,在线等。

还有,经过多次失败的阅读计划后,我们发现一个残酷事实——读完一些书并不代表会收获到知识,更遑论获得一些能力。

直到看了美国教育学家Engar Dale研究出的「学习金字塔」(The Cone of Learning)理论后,终于解释通我心中的日月。听讲阅读这类最常规、最主流的学习方式,本身即是效率较低的学习方法。看吧,不是我们在校时不努力,真是这个方法不科学,鬼脸。

实践不止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还是学习的高效工具。

图片来自网络

在工作中常常遇到,两个相近背景水平的人本科毕业后,在相关领域里,一个人三年工作经验下来,另一个三年读研经验下来,前者能力远比后者要强。

显然,你也发现了,最幸运是有高人指点,手把手教授你知识技能。

很难说数字媒体设备对人类阅读行为产生了多大的影响,但有一些显而易见的地方,的确已经发生改变。

比如在信息的架构组织呈现上,书本的那种分章节、段落的结构信息,对某些相对复杂的知识体系是否能够很清晰的传达,单一图文的形式,在涉及一些动态、变化的现象理论时,可能远没有一张图,一个gif或一个视频来的直观。

有感于近日在读一些跨领域的书籍,我一个没有该领域知识背景的人,阅读一些入门书籍,常常遇到概念套概念的描述方法,因为要解释A,故引入B,结果我不懂B,导致看不懂A,恼火是作者还不把B的定义告诉你。

同样一部分内容,我到知乎、果壳上搜索到一些相关问题,很多答主的解释,结合他们的配图与评论互动,读下来清晰直观、全貌了然。而在书本,尤其教科书里,花上一天时间,未必能搞懂那一点点九九。

罗辑思维、李叫兽们为什么会那么风靡,倍受大片学习爱好者追捧,其中一个价值还真不可忽视,把书籍中晦涩难懂的知识,通过自己的理解,重新演绎表达一遍,降低大家的理解门槛,不失为另一种有效的知识传递方式。

愚笨如我,看不懂现今很多书,不知是作者为了凑字数提高出版规格,还是写作水平的确火候不够,一本书看下来,只有10%的东西值得一看,1%的东西能够有所启发。为了那1%干货,要承受99%的噪音信息,难怪有人(我)不爱读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