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象中的“文明”

2018-09-09  本文已影响0人  Ameri

    我至今难忘的一本书是《爱的文明》这是一本对于“文明”的启蒙书。

作者恩克里说:“我们的教育不是鼓励我们团结友爱,而是刺激我们要去争强好胜,要我们不遗余力的去打败别人,将他踩在脚底下,踩成烂泥,再踏着别人向高处攀登。这就是我们如今受到的哲学、道德和伦理的教育。

 “从外表来看,我们似乎进步了,我们穿的更好,吃的更多了,想法也更多了,当然我们无时不刻拿着手机,我们随时都使用网络,需要互联网和社区。

  但说到内心的”文明“我们似乎没有什么进步,如果说是从山顶洞人转化成了摩登人,现在来看似乎一点进阶没有达到,我们的心灵没有什么进步,何况有迹象表明:”山顶洞人不会像我们这些所谓的文明人一样,不停的内斗“与自己的集体互相残杀,这看来就是现代的”文明人“创造的产物。

从城市文明的角度来说,似乎你看着每根钢筋都是用的上等的,每袋水泥都是不参假的,选择的材料都是设计师上等选择,搭建出来的建筑物可以外观看的你眼花缭乱的,对外可以宣称是文明的产物与文明的结晶,但是住进建筑物里的是“文明“人,照样的走路不看斑马线,开车不看红路灯,地铁不知先下后上。

  所谓的把”文明“人呈现的很淋漓尽致,因为教科书上没有教育我们怎么成为一个合格的”文明“人,地球上的教育关注的不是”内心深处“,而是身外之物。

我看过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展览叫“道隐无名“听这个展览的名字挺中国味道的,以为是某个道教或者某个研究哲学的展览,但其实是一个特别北欧和具有科技感的展览。

  进入展馆第一展的主题为《遗失的指南针》主体是来自艺术家Eliasson来自家乡冰岛的一块浮木,上面装置了很多小的磁铁,可以根据不同的吸引转变方向,它悬挂在专厅的中央,就像是一个指南针一样,指引着你的即将要走去的东南西北,亦或是你现在的位置,你来自中国,欧洲,非洲。

带着这样的疑问,接下来的展览都可以帮你解疑,印象最深的展厅六《未思之思图至》这是最后去到的展馆。

展厅里进去是限制人数,空间大小预计30平方米,走进去是黑色的空间,但是亮眼注目的是一束光亮从笼罩在外面的网投射在墙上、屋顶,随着光源不停的转动、墙面和屋顶也在不停的移动,墙面上的影子也跟据你离光的远近显得忽大忽小。

  墙的对立面是一面用高材质做出的镜子,因为你可以看见四个自己,一个是身在展厅的自己,一个是借光投射在墙上的自己,一个是镜子的自己,还有一个是投影在墙上的影子。

  我试了试当我走进光的时候,我自己的体形会变大,我离光源越小,我的影子也会变的很小,甚至看不见自己。

我在当时在找艺术家创作的思想和灵感,实际上艺术本身是自己的一部分,三分之二是实体本身,三分之一是由你完成了整个实体本身。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