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贵栓‖阅读:将课堂学科化功能实现社会学科化价值
聚焦“251” 阅读策略
现代课堂教学认为,阅读教学的课堂不是简单地回答问题,而是认真地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中的“解决〞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找出问题的最后答案;二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三是解决问题所采取的方式。如果只完成第一个要求,那是纯粹的做练习题,这在传统课堂是比较明显的;具备两个要求,那是解决问题的要义;如果三个要求同时具备,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解决问题。
“策略”是根据事情开展而制定的方针和对策,实质是对解决问题方法的理解、体会和升华。关于“阅读策略”,在《阅读辞典》里是这样解释的:阅读策略是指阅读主体在阅读过程中,根据阅读任务、目标及阅读材料的特点等因素所选用的促进有效阅读的规则、方法和技巧。不过方法和方式的获得并不是教学的终极目的,我们应该通过策略性的学习,帮助学生不断积累阅读经历,感受阅读价值,提升阅读能力。因此,策略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包括方法与方式等。
“策略”比“方法”更上位一些,“方法”可以从外部输入,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传授给学生,而“策略”是一种思想意识,无法传授,需要孩子通过在具体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去体验,去感悟。因此,“策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能够运用策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而且在不断地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已经体会着阅读的基本方法,以问题为导向,发现问题,从一个问题转向另一个问题,这种问题的有序发现,无疑是学习方法,运用方法的体现,这是一种有意识的阅读行为。因此,“策略”具有合理的方法性。
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从自己的阅读起点开始,能够掌握方法,并逐步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回顾与反思,而且各有侧重。因此,“策略”具有严密的系统性。
抓住两个基本“力点”,提升五种阅读“能力”,实现一个关键“转型”,简称“251阅读策略”。
一、确定着力点,实施发力点
现代阅读教学需要抓住两个基本点,一是“着力点”,二是“发力点”。着力点是指力的作用主要集中之点;致力于完成某项任务或工作时重点着手之处。
阅读着力点是研究阅读教学问题的一个重点。有人认为,应该关注三个着力点:一是人文要素与语文要素;二是精读课文的课后思考训练题,略读课文的文前提示语;三是《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
“发力点”是指实践中的关注点,是需要指向“靶心”的点。“发力点”是实践的动作,是指行动层面的具体做法。课堂教学中的“着力点”主要看学生学得如何,这是课堂教学的中心,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主要着力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自主学习的热度、合作学习的深度和探究学习的程度。就阅读教学而言,把阅读目标变为阅读能力,必须科学确定阅读的着力点。着力点在“学习目标”里,或在“教学目标”里。在重点、难点处发力,重点、难点即为发力点,发力点需要在阅读中实施有效策略。
二、围绕阅读维度,提升阅读能力
阅读维度包括五个方面:获取信息方面、整体感知方面、形成解释方面、作出评价方面、创意运用方面;提升阅读能力需要围绕阅读维度,开展阅读教学,逐步提升阅读能力:获取信息能力、整体感知能力、形成解释能力、作出评价能力、创意运用能力。
(一)提升“获取信息”能力
“适应时代要求,提高信息能力”,这是新课标提出的理念。获取信息需要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指向教师,而且对学生也要逐步培养。
将课堂学科化功能,转化成社会学科化价值,是体现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取的信息。获取这些信息,不仅是指阅读方面,还有活动方面。如学生参加一场主题活动,活动的主题是什么?有哪些主要活动内容?包括活动的基本程序有哪些?都需要参与活动者做简单的了解,这些就是基本信息。
课堂学科化功能首先是指学生在阅读活动中能够获取信息。如统编二年级教材里有许多课后思考训练题是“读好问句,读好对话”等,如果这些句子不能从文章里找到,哪怎么能读好呢?任何一篇文章,作者的思想必然会在文章的结构脉络中体现出来,语文阅读作业的设计,可以从人文要素和语文要素两个方面来思考。因为每一篇不同体裁的文章,都蕴含着作者一定的写作主旨、表达方法:或抒发作者的爱国情怀,或高扬人性的美好品格,或表达对人情冷暖的关注,或表达作者对人生的感悟,或蕴含在文章深层的主旨等等,有待教师设计出各种阅读问题加以引导点拨,帮助学生进行理解。这些主要信息的获取需要阅读文本才能所得。
(二)提升“整体感知”能力
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是大量阅读不可或缺的部分,文章的结构是主要内容的表现形式。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可以从文章题目入手思考,有的文章的题目就能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可以把文章的小标题串联起来,形成文章的主要内容;还有的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简要说清楚,也是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样的智能化作业设计,可从文章的语言特色方面入手。
整本书阅读更需要提升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虽然课堂上安排有整本书导读课的课型,但对于整本书的阅读还需要有整体感知的能力。教材里对整本书阅读有具体的要求,那些就是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方面的。语文主题学习实验项目中的“组文阅读课”,包括“自由阅读课”都是多文本阅读,都为整本书阅读服务。
(三)提升“形成解释”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核心素养,强调指出:“思维发展与提升 崇尚求真创新”。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通过语言运用,逐步发展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能力;提升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逐步发展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
体现“形成解释能力”的作业可从三个方面设计:一是如何利用文本进行解释?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二是如何利用阅读资源进行解释?通过引经据典,旨在考查学生大量阅读所得;三是如何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解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是一种能力的体现。
(四)提升“作出评价”能力
“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其中,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其作品,获得较为全面的审美经验,初步具有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启迪心智,温润心灵,涵养高雅情趣,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陶冶高尚情操”。
课堂学科化功能是指在阅读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这里需要关注“审美情趣”和“鉴赏品位”,特别是“鉴赏品位”。
(五)提升“创意运用”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通过文化传承与理解,建立文化自信。“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文化积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开阔的文化视野,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
阅读实践是一个开放、运动的概念,是一个不断发展、开拓的过程。阅读的“创意运用”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了有关作品后,在原文的基础上,对特定的情景或情节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创意性描述,这种描述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这一过程充满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在布置智能化作业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而且要加以重视。
三、建设智慧课堂,设计智能作业
将课堂学科化功能,转变成社会学科化价值,师生需要探究性、体验性学习的过程中合作完成,因此,教师需要加强两个服务意识,一是在探究性、体验性等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服务;二是在参与性、实践性等学习过程中,对社会服务。让学生提升课堂阅读能力,体现社会实践能力能力。
(一)建设智慧化课堂
第一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课内学习是师生合作学习的主战场。
从学习时间上看,小学应该在四十分钟以内,初中应该在四十五分钟以内。在这些时间之内,学生以完成当堂作业为主,无需安排课外作业,保证课堂学习效率。从学习内容上看,以学习教材为主,阅读丛书为辅。围绕专题开展大量阅读,组文阅读,自由阅读等。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项目有优秀课例“精读引领课”“略读实践课”等课型,这些课型是需要在课内进行学习的,因此,“精读引领课”“略读实践课”可以作为阅读教学的主阵地,开展课内大量阅读。
第二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是课内向课外学习的延伸与拓展。
从时间上看,第二课堂没有固定的时间。第二课堂主要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兴趣,作业不一定能够当堂或当时就能够完成的。从学习内容看,大多是对“第一课堂”学习内容的一次延伸。
统编教材中,低段学生的“和大人一起读”,中高段学生的“快乐读书吧”,明显是指向第二课堂的读书作业。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中“组文阅读课” “自由阅读课”,包括“整本书阅读课” 都可以放在第二课堂进行。
第三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情境,需要建设“体验式”课堂。
在这些课堂里,学生的作业主要是完成体验式学习,以体验情境为主。从学习时间上看,需要在一节课时间之外,走出课堂,走向校外。观察自然,了解社会,参与实践。是由课堂学科化功能,向社会学科化价值转变的一个重要过程。包括学生的“获取信息能力”“整体感知能力”“形成解释能力”“作出评价能力”和“创意运用能力”等,都会在第三课堂中体现出来。
第四课堂是学生展示的主舞台,展示活动丰富多彩。
智能化作业,智慧在安排,重点在实践,精彩在展示。教师需要设计好前瞻性学案,方向性目标,合理性流程等。学生通过体验情境,自主实践,合作探究,成果展示。
第四课堂既可以是课内的课堂,也可以是课外的课堂,都是学生展示作业的舞台。根据展示的规模确定展示的时间,一节课、两节课即可,还可以半天时间。规模可以是大小不等,如小组的,班级的,学校的,联校的等。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如,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课本剧展演等。活动主题可以是专题的,也可以是复合专题的。
智能化作业展示,需要发挥每一个孩子的聪明才智,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辨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参与其中,乐在其中,学在其中。乐中学,学中乐。
(二)设计智能化作业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义教教育阶段设置“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等六个语文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引领教学方式变革。追求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追求课程内容、学生生活、语文实践之间的协调和融通,而不是知识点,能力点的简单线性排列,不是学科知识的逐点解析和学科技能的逐项训练。
各学习任务群的“目标与内容”涉及教什么,“教学提示”则涉及教学策略与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教师从讲授转向指导、师生协作,以往教学多注重知识技能与内容呈现,现在多考虑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情境建构,以及如何在学生需求分析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运用。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怎样理解学习任务群的任务驱动性呢?所谓“任务”应该是真实的学习任务,也是学生需要明确的作业任务,是需要学生独自或合作完成的具体目标,学生在体验、实践中启智增慧。
(1)前置性作业。学生通过前置作业的学习,对新知建立一定的阅读和思维建构。经过基本独立的前置性学习,学生可能解决部分问题,并生成新的个性化问题,教师在这个基础上组织的课堂教学更能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把作业前置,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中“单元预习课”就是其中较好的方法。
例如,在单元预习课上,学生需要完成三项任务,第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二、学会生字和新词,第三、读好精彩语段。在三个任务中,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是可以通过阅读文本进行的,正确、流利,以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以作为前置性作业,按照前置性作业的要求,让学生提前把课文读好。
再者,读好精彩语段,也可以作为前置性作业。读好精彩语段,不仅是指教材课文中的精彩语段,还可以上《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上的精彩语段。
(2)功能性作业。统编教材中,精读课文的课后思考题,略读课文的文前提示语,这些给学生阅读指出了一条清晰的路线图,也是指向功能训练的。这些功能性练习系统体现出以下三个特点:1.注重语言实践活动;2.关注学习方法指导;3.系统设计语文活动。通过“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在“精读引领课”学习方法,在“略读实践课”上使用方法。这样的功能性作业不仅将本单元的阅读策略迁移到了课外阅读中,还可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更有助于统编教材“1+X”阅读体系的落实。
(3)实践性作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统编教材每个单元设有“导语”,“导语”中点明本单元的“人文要素”外,还明确指出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并分为阅读和表达两个方面阐述了每个单元的阅读重点目标。“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都围绕单元的训练要素进行设计、编排。
“第一课堂”是完成智能作业的主阵地,加强阅读与表达的训练,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搞好阅读教学,处理好阅读与表达的关系。
(4)能力性作业。现代教育学认为,阅读教学需要把课堂学科化价值转变成社会学科化功能。阅读能力可以分为五个方面:“获取信息、整体感知、形成解释、作出评价、创意运用”。
“第二课堂”是体现阅读能力的主渠道。倡导“自主、体验、探究”等方式。注重个性化、项目化学习。对策就是增强学习路径和方式的多样化,在学习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多元设计、加强互动、促进合作与发展。学生身心发展要借助多样化的学习形式来实现,如文化主题活动等,小学生最渴望的自主发展型教育活动。他们期待在“第二课堂”发现自己的特长,彰显自己的个性和才华。
(5)创意性作业。对作业的创造性完成,或有创新性表现。“第三课堂”是体现创新能力的助推器。在实践中推进体验式、合作式、综合式学习,增强其特色化,努力实现学生体验、实践、认知提升的系统推进。“第三课堂”可以走出校园,开发、利用当地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带给学生较为深入的浸润体验。通过加强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加深对我们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喜欢,从而形成强烈的快乐感,成就感,归属感。“第三课堂”一定要为学生争取、提供展示才能机会的舞台。
四、坚持两个服务,解决三个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课程改革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学好语文,阅读是最好的途径。如何利用有效阅读服务学生的语文学习,教师要抓住增加大量阅读储备,提升阅读能力,养成良好阅读习惯,落实学生阅读的时效性。
(一)服务学生。“双减”背景下的“智慧化课堂”“智能化作业”,是以学习者为本,构建生本课堂,突出学生主体。换句话说,课堂的主人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的角色是合作者、引领者,发挥课堂学科化功能作用,采用“情境式”“抛锚式”“支架式”“函数式”等教学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学生提供丰富、优质的学习资源,开展围绕专题、大量阅读、自由阅读,着重解决三个问题:即“读什么?怎么读?读得怎么样?”
服务学生就是加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教师需要认真备课,将《教案》变成《学案》,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将“教学目标”变成“学习目标”,确定学生阅读的着力点,在阅读过程中瞄准发力点。课堂学科化功能需要定力、定型。
(二)服务社会。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弘扬优良传统,推进改革创新。发挥教材培根铸魂、启智增慧功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贡献。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国家。
提升社会学科化价值,解决三个问题:即“到哪里?怎么走?到了没有 ?”就阅读教学而言,需要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组织教学。围绕“获取信息”“整体感知”“形成解释”“作出评价”“创意运用”五个阅读维度,在“获取信息方面”“整体感知方面”“形成解释方面”“作出评价方面”“创意运用方面”五个方面,提升学生“获取信息能力”“整体感知能力”“形成解释能力”“作出评价能力”“创意运用能力”。坚持课堂提升能力,课外体现能力原则。真正将课堂学科化功能,转变成社会学科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