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吴起(下)

2023-08-19  本文已影响0人  f57b42734ec0

昨天,我们说到吴起在魏国再次失意,不得不离开。而他选择的下一个国家,正是盘踞在江汉一带的楚国。楚国与其他诸侯国不同,因为他是在山林中发展起来的部落,一直不受中原政权的重视,直到周成王时期才被册封,但所得的爵位很低。后面,楚人还自封为楚武王。可中原政权并不愿承认,甚至称楚人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楚国的政权也与中原有所差异,除了打硬仗征服回来的土地,其他土地很大一部分是软扩张得来的,就是允许臣服自己的部落在自己的土地上以原有的政治方式生活,只要接受楚王的号令、封赏和惩罚即可。

这样的统治方式,一方面是楚国所处的地带,地理较为复杂,各部落无法像中原一样,形成差不多的习俗和礼制。另一方面也是楚王统领的大部落,没有足够实力协理全国,更没有像周王朝一样实行礼治天下的高度政治自觉。

所以楚国看着占地甚广,却实力始终一般。在很多历史剧里,其他诸侯王总称楚国由昭、屈、景三家把持。实质上这三家也非楚国王族,而是归顺于楚国的大氏族部落。而这些势力天然属于保守派,对变法一直很警惕。

于是,在楚悼王恭迎吴起入楚,并马上给予重用之后,这些势力马上抬头,开始污蔑和绞杀吴起在楚国的政治行动。

那么,吴起到底做了什么?

一.      吴起变法

据后世考究,吴起入楚到变法失败身死,应该只有三年时间。公元前384年,吴起入楚,先被封为令尹,后来慢慢做到了国相,开始了变法大业。

他的变法主要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是缩小楚国现有贵族封地制,将旧贵族迁徙到广大的荒凉地区,将可耕种的士地优先让给国人耕种。

二是削减官吏禄秩(lù zhì),以而增加军政方面的开支。

三是改变军制,选练“战斗之士”组成精兵,也就是要把无能的战士淘汰掉,选择有能力的人参军强军。

四是整顿吏治,破除官场恶风,例如谢绝朋党,私门之请等等。

因为吴起变法的时间太短了,大多只有纲领,没有太过具体的行动方案,我们也无从得知这些措施怎么在操作中落实。

但就这么几点行动大纲,实施不久后,就让楚国变为强国,“南平百越,北并陈蔡,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

除此之外,吴起还救赵攻魏。楚军第一次战胜了当时实力强劲的魏国,战火烧到了黄河边上,令诸侯震惊。自此,楚国成为了战国七雄之一。

从这些纲领颁布之时,楚国旧贵族就没有停止过对吴起的攻击,甚至称他的做法都是“逆天而行”,认为他的军功是“凶器逆德”。而楚悼王显然没有秦国君主的坚定和能力,在各方周旋中并不得力。守旧派在变法实施的过程中,拧成了一股强大的反对势力。

更糟糕的是,在变法的关键时刻,楚悼王突然病逝了。于是,守旧派迅速集结,誓要在楚悼王的治丧仪式上除掉吴起。

二.      吴起之死

公元前381年,从前线退回来,参加楚悼王丧礼的吴起,被心怀不满的楚国贵族们包围,并用箭射伤。

而吴起并不甘心示弱,原来他早有准备。他大叫着说:“我要让你们看看我是如何用兵的!”

他拔出伤他的箭矢,并跑到楚悼王尸体旁,把箭插在楚悼王的尸体上,并用他的尸体作掩护,大喊道:“群臣作乱,谋害我王!”

楚国贵族不能放走吴起,他们只能大胆地继续射杀。可这也不可避免地射中了楚悼王的尸体。

在一番抵抗和闪避后,吴起倒下,死在了赏识他才华的楚悼王身旁。吴起为什么要这样做?当然不是他真的想逃跑,而是他用了最激烈的方式,与这些旧贵族同归于尽。

当时,按照楚国法律的规定,“丽兵于王尸者”,将被诛灭三族。

新即位的楚肃王为了维护王族的面子,根据此规定,不得不下令尹把射杀吴起时射中楚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斩,受牵连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最后竟有数千人被杀!

吴起死后,他的尸体据说还被车裂了。而他的变法成果,也随着他的身亡付诸东流。

后来,楚国再也不复当年强盛,后人也用“楚不用吴起而削乱”来表达对楚国中止变法的惋惜。

三.吴起之才

吴起虽死,但他的军事思想却随着他所著的《吴子》流传了下来。

在战争观方面,《吴子》对战争的性质进行了探讨。它将战争的起因归结为五种:“一曰争名、二曰争利、三曰积恶、四曰内乱、五曰因饥。”由此还将战争区分为义兵、强兵、刚兵、暴兵、逆兵等不同性质。

《吴子》认为“禁暴救乱曰义,悖众以伐曰强,因怒兴师曰刚、弃礼贪利曰暴、国乱人疲举事动众曰逆。”对待这些不同性质的战争应采取不同的态度和方略,“义必以礼服,强必以谦服,刚必以辞服,暴必以诈服,逆必以权服。”

这些论点在今天看来,不够全面。但在春秋战国时代,的确是独到的见解。《吴子》亦比《孙子》的思想有了很大的进步,初步形成了完整的战争理论体系。

该书在北宋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将校所必读的武学教科书,颇受重视。从唐代起,《吴子》就流传于海外,现已译成日、英、法、德等多种文字,成为世界军事理论宝库中的重要文献。

另外,《吴子》主张维护其所谓“正义”的战争,同时又主张战争应适应社会变革的趋势,即“合道”、“合义”,军事与政治二者不可偏废,并认识到两者内在的联系,明确提出“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所谓“文德”,即统治阶级的政治。

《吴子》将其概括为 “四德”:“道”、“义”、“谋”、“要”,认为“此四德者,修之则兴,废之则衰”,要以此“四德”治国治军,“教百姓而亲万民”,达到全国上下,军内军外的一致性,只有“和”才能从事战争并取得胜利。

可以说,“文德”“武备”并重的主张,是《吴子》军事思想的核心内容,主要阐述于《图国》篇,并贯穿于全书之中,是吴起毕生追求实现的政治理想。

结语

吴起用一生奔赴自己的理想舞台,但却始终不得伯乐赏识。当他好不容易得到楚悼王的支持,却在变法初有成效之际,明主骤然离世。

以吴起的智慧,未必不知道楚悼王的丧礼是一个陷阱。但他没有逃离,而是欣然赴会,用最猛烈的方式完成了对旧贵族的复仇。他的血没有让楚国王族醒悟,但他的思想光耀千年,至今仍让人惊叹。

而在吴起被射杀的当年,秦孝公出生。在他25岁那年,也就是公元前356年,一位名叫公孙鞅的人入秦,受到秦孝公的重视,被任命为左庶长。

这个人总结了李悝和吴起的变法经验,在秦国开始了更为深入和更为彻底的变法。而这,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商鞅变法”。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