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今天读到了一首余秀华的好诗
每天,我都有浏览头条的习惯,这是我喜欢的娱乐之一。我上头条有两个兴趣,一是浏览一些新闻故事,这是随意的,没有针对性,界面跳到哪里看哪里。最近的国际新闻,娱乐八卦,情感故事等等,我都喜欢看。二则是听一些英语演讲,英语对话视频,这是刻意的,为了练习英语听力。这种学习方式我很喜欢,看了新闻,又学习了英语,可谓一箭双雕。
今天,我打开头条,界面推送余秀华新创的一首诗歌,名字叫《十月的柿子挂在秋风头》,前面那几句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目光,如同枯树枝头的一束红花,红得那么的显眼,无法不让人多看几眼。我随即打开这条新闻,凝神静心品读她的诗歌。读完,我的心走向无边的草原,也游向贫瘠的荒原,让我顿感这天地的辽阔,而自己于这无边的辽阔中,又觉是多么的微不足道。
先不说这首诗的遣词造句,诗中所表现的意境,词韵,比喻,无不让我折服。我一连读了两三遍,读一次,内心震撼一次。
我真正开始读诗,写诗,算是起源于这位女诗人。一开始我说不上她的诗哪里好,反正是喜欢读就是了。没事就在头条上读她的诗,读着读着,自己慢慢地跟着写了。若说写作可以模仿,我是不信的,别人的东西你就是依着模子去刻,高仿出来都不像。每一个作者创作出的作品,都应该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语言,以及自己对生活的体会,对事物的观察和心得,我认为所有的这些,才能构成一个作品的灵魂,而这个魂才是这个作者独有的,谁能偷走一个作者的魂呢?
写作,我只信一个字,那就是“悟”。从别人的作品中去领悟,从生活中去感悟,从心灵深处去醒悟,这些东西,你能从哪里去学到呢?所以,我从不相信所谓的写作培训课,所谓的专业培训班。我自学写作差不多七年了,我一字一句自己写,写不出来时就停下来,去看书,多看书,书中自有黄金屋。过一段时间,储备了一定的知识后,我又开始练。这时,我再倒回去看看,就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了。
关于余秀华这个女诗人,最初我只是喜欢她的诗,不喜欢她这个人。我带着个人的偏见,觉得她作为一个名人缺乏素养,她不仅离经叛道又骄傲自大。后来,随着她的诗一次次走进我的心里,我也就走进了她的心里。我细读她的诗,如何不是一次次将她这个人一层层地剖析。我终于知道为什么她的诗总是让人惊艳,如同擂台击鼓,那么的震撼又鼓动人心。她这是从心出发,不屈服于所谓的规矩和世俗,想自己所想,爱自己所爱,行自己所愿,即使离经叛道,众人讨伐,她也无畏地迎击风浪,勇往直前。她是那么的本真,那么的率性,那么的果敢,又那么的坚强。
她可是一个走路都走不稳的女人,我却看她总是摆动着双臂大踏步向前,这正是她那颗勇敢无畏的心,化作了动力加持在她那具残缺的躯体上,才能让她看上去那么的富有力量。她比起那些四肢健全又能健步如飞的人,实在是多了不可匹配的勇气。
我看她的头颅高高的扬起,下巴往上翘着尽显倔强。我想,她的身体里一定有一把火,在那平静的原野里燃烧,那时而噼啪作响的火花,就是她的生命力,而正是这些生命力,便化成了一句句活生生的诗句展现在世人面前。
这样用生命创作的女诗人,我对她表示深沉的敬佩。以下便是余秀华这个十月的新创诗歌。
《十月的柿子挂在秋风头》
诗 / 余秀华
火从肺腑起,殃及皮肉。疼从昨夜生,牵连余生
十月的柿子树举着雨水熄灭不了的火
十月的柿子树举着一个孤独的村庄
她在柿子树下坐到深夜。风摇晃着枝头
火与火碰撞在了一起,雨水与雨水碰撞在了一起
碰出的绝望,悬地三尺
此刻的村庄是倒悬在天空里的。和乡村一起倒悬的
是我
和她怀抱着的一个时代
我们是随时从风里掉下的一枚果。甜的安慰剂里
该失去的已经失去
应该得到的还没得到
这个秋天,她给你写了许多信
那些文字内部的灰烬
从未被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