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你的不经意,毁了孩子的一生 ——从“拦路扇老师耳光”,谈孩
1、拦路扇老师耳光的事件回顾
最近互联网上的一则新闻引起了网友的关注。
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籍33岁男子常某尧蹲守在街道边,待20年前(1998年)在栾川县实验中学上初中时的老师张某林经过时,将其电动车拦下扇耳光辱骂,并让同伴拍摄视频,而该老师被打后没有还手,仅是嘴里喏喏地说“对不起”。
事后这名男子说以前这老师因为自己家境贫寒就对自己进行拳打脚踢,还有因为上课睡觉的问题受到了处罚,自己这十几年来始终都忘不了自己被打的事情,被老师打给自己留下了心理阴影。
2、孩子的内心影响一生
对一个老年人扇耳光,而且录制视频,单从这点来说,可以证明这名男子是较为极端的。不知道他在做之前,有没有想过:你是有自尊,所以记得20年前心理阴影,但别人没有自尊吗?小时候记忆中缺位的自尊,现如今在一个已退休的老师身上补回,还录制视频上传到网上分享,让别人的人格损失不可逆。这在心理上已属于病态了。
有很多人证明这名男子平时为人不错,还有150人的签名,又有小时同学作证该老师以前过度体罚。我无意于去评论此事,也无权去评判,但一个30多岁的成年人,对20年前的事不能释怀,始终放不下,说明心理真的出了问题。一些事情,一些结果,20年前就确定了,也是这个道理。
由些可见,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多么重要。不仅影响他一生的成长,甚至影响几十年后别人的生活。从“12岁男童弑母”案到“13岁学生锤杀父母”;从马加爵杀人案、医学院林森浩投毒案等一系列的严重事件分析来看,在一些案例当中,固执、自卑、报复等,都是因为儿时受伤的心,受损的人格,未能得到有效修复而造成的后果。可喜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已开设了心理课程。但我们不要期待几堂心理课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我们每一个人,每一名教师,每一位家长,都需要尽量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不要忽略孩子也有内心世界的存在。如果我们忽略这些问题,肯定会成为我们的遗憾,甚至会铸成一些极端的错误。
在西方的电影时经常看到,不管是大小不审孩子,犯了一点错,会跑到教堂里跟神父忏悔。我觉得西方的神父祷告,就是一个很好的心理修复方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神父就是心理老师,这个心理老师脱离于你的周围生活而存在,你跟他说的事,他不会跟你的老师讲,不会跟你的父母讲,让你不必耽心。而神父这个群体,也用自身的修养,得到了整个社会的认同,所以心理修复效果不错。
3、孩子完整的生命中有人格和自尊
我们每个人都是有自尊的,自尊是生命之源。每个个体都是生命,是生命就有人格。人格是法律上做人的资格,是自然人法上的概念。是自然人主体性要素的总称。人格在法律上不得转让和剥夺。无论是自己,还是别人。如果我们家长、老师,在平时的过程中,忽略了对孩子的尊重,造就的结果就是人格的不完整或不健康。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若不能自我修复,以后很难让他尊重别人。不尊重别人,也不尊重自己,伤人自尊、伤人身体的事情,在他眼里,只是一件普通的事。走到极端,就会藐视自己的生命,忽略别人的生命。
经常听到孩子的父母亲抱怨说:我家孩子说话很冲,没大没小的。以前遇到过一件事,一个15岁孩子的父母亲为孩子的事痛哭流涕,但孩子在旁边一脸冷漠,好像一切与他无关,没有去安慰父母,还蹦出了疯言冷语。换做平常,就算我们身边人在痛哭,也懂得去安慰啊。我们想过没有,一切结果均有原因,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平时我们忽视了孩子个体的人格,忽略了孩子个体的自尊,所以他也忽略了你的自尊和人格。如果对生命不在惜,怎么可能对别人尊重呢?
4、孩子的内心与你的世界有很大不同
曾经有一次,我买了一份零食给5岁的孩子在吃,当时对孩子说:给我吃点吧。说完,就从孩子的手上拿了一些。结果孩子大哭起来。我很惊异,没想到这么大反应。我说你太小气了吧。结果孩子哭得更厉害了。后面,等了几个小时,平静了,我在问孩子,孩子说:不是不给你吃,你为什么要从我手上抢呢。
原来,我们错怪孩子已成正常了。若不是我平静下来,当时继续吼,或许我永远不知道原因。原来我的孩子不小气,原来我的行为在孩子的眼里是“抢”。对,家长认为这东西是我买的,你给我吃点很正常,不给我就是小气。而孩子则认为,我愿意给你,但你却从我手上抢。成人世界里,跟孩子世界完全不同。你眼里的小事,在他眼里可能是天大的事。而你认为的大事,在他眼里,甚至不值一提,这些很正常。
其实,我们父母,有时对孩子太随意,太不把孩子当孩子。我们家长经常有一句话:他还是个孩子。所以,你可以当街责骂孩子,所以你可以吼他,所以你可以举起你的手打下去,所以你可以说再不好好学习就不给你买好吃的,所以你可以抢掉他的玩具,所以让他当众要听你的,所以指挥他做这个那个,不行就棍棒伺候,或者眼神杀死你。
不要认为对待孩子,你就可以随意所为。不要以为孩子没有自尊,没有人格。不要认为,你是他的父母,他就是理所当应的听命于你。告诉你,这一切,一定是不可以的,你所做的,未来他会以同样的方式还给你的。孩子从落地开始,就是一个独立个体生命,不是你的财产,也不是你的面子。虽然,有时孩子的所做作为,让你认为会丢面子。但我想,最好你丢掉这个面子,面子很重要,但孩子的里子更重要。
我们要改变,要将孩子当做和自己是平等的个体;我们说话要以平等的语气,多商量,少命令;多尊重,少吼叫;多引导,少指挥;我们以自己为榜样来带动孩子怎么做,而不是用安排来运动他的轨迹。
5、不要让你的不经意毁了孩子
初中时候,我也算是学霸级人物,7门课总分750分,我随便轻松到680分。可我有一门课,没有学好,只算是普通水平。为什么学不好呢?因为每到那个老师上课,我就紧张,我怕他上课时盯着我。要是这一天没有他的课,我就一身都轻松。产生这个原因是有一次他在上课时,连续叫了几个人回答问题,也叫了我,但我们每一个人都没答出来。每一个人都被他骂了,而且骂的角度不同。有的是被骂笨、傻,有的是被骂身体上的特点。而对于我,他是将我的名字拆了改了意思再骂,引发了全体学生的哄堂大笑,造成后续不断有人帮我改名,不断笑话我。
现在想想,这老师的骂人水平也真高,直戳你心最软的部分。其实也很用心的,对每一个同学很有了解,很有针对性。哪壶不开提哪壶,一定要骂得你痛。对于我来讲,是对自尊心的极大打击,极大降低了我的自信心。所以老师的用心,偏了点方向,对我造成了的后果是失去了对这门课的兴趣,对他有了“怕”,所以根本学不好。后来一换老师,我那门课奇迹般的很快就达到了正常水平了。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些儿时刻骨铭心的记忆细节,一定是跟某一件事或某一个人有关。有些是开心的,有些是好感。如果是害怕或产生痛苦的情形,从心理学上来讲,算是阴影。很多人可以通过时间和空间进行自我修复,也不排除有可能在后来遇到相关联的事件反而变得更严重,阴影变严重就是病态了。个体不同,成长经历不同,差异很大。我们不能忽略孩子的人格和自尊,谨言慎行是很有必要的。在你发火的时候,控制不住自己的时候,你一定要问自己,我这个做法,是不是伤了他的自尊,是不是会让他永远记得?不要因为你随意做的一些不经意不合适的事,成了孩子永久的记忆,变成对他的伤害,成为永久的痛。
6、走进孩子内心世界,收获满满的闪光
我家孩子的老师是他班每一个学生都喜欢的。有家长说:孩子见他老师,比见到他爸爸还亲。喜欢他讲故事,喜欢他读诗,平时在外面没习惯打招呼的孩子一进教室也变得有礼貌。那些作业做的不好的,考试成绩不好的,本来要留堂。想想我们小时候,留堂肯定不是一件好事。但他将留堂取名为“成长优乐园”,让留堂的每一个孩子去讲,充分发挥,从而快乐学习,开心留堂。搞得家长还积极报名参加。
曾经和他探讨自己的孩子上课讲小话,不专注。他给我的回答是:不是你想像的那样,没有你讲的那么严重,孩子喜欢在我中午批作业的时候,守在旁边看着,表现一直都挺好。
我没看见他对一个孩子怒吼,每一个孩子在他眼里都是有闪光点的。有一次我们去围观颁奖典礼,因为孩子不是获奖人,所以没有别的工作人员来关注。但在最后结束的时候,老师拉着孩子走到前面讲台,分了一盒零食给他,说了几句话:最近写得很好,得了一个奖品,下次要参加哦,咱们拉勾。孩子觉得很受重视,虽然没有参加,还和他拉勾,说明老师也重视他。这种情况的持续是孩子喜欢老师,越来越听老师的话啊。
反思一下,是不是在日常中,我们往往忽略对孩子内心的重视,长此以往,就打击了孩子的信心。试想一下,在你最期待被人重视时,而被人忽视,肯定是幼小的心灵倍受打击啊。
为什么我们看到的都是孩子的一些缺点,而看不到孩子的闪光之处呢。一个原因是我们总是要求更好,没有最好。总是将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另一个重点是因为我们没有将自己放在孩子的世界。为什么要拿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孩子呢,为什么拿成人的要求来要求孩子呢。
7、一切批评和惩罚,以不伤孩子自尊为底线
体罚是从肢体上,这种形成是看得到。更多的伤自尊往往是语言的批评和一些不合适的惩罚。比如当众的恶劣批评,不理不睬的冷暴力,持续的惩罚等方式。现在的教育已不允许体罚孩子,同时家长也更少采用棍棒了,这是进步。那么不体罚,又不伤自尊,孩子还能怎么教呢。个人认为,批评和惩罚,是有必要的。但有几点需要注意:1、只能就事论事,批评一个问题就一个问题,当次不能无限扩大。无限扩大产生的结果就是伤自尊的概率加大。2、能不当众,则尽量私下;3、能采用单一手段,就不采用复合惩罚方式。比如罚站同时进行语言攻击,再罚作业,再不准吃饭等,这种复合手段会记忆会深刻些,但伤自尊的概率也加大了。
我们经常看到衡水中学、毛坦中学的相关新闻报道。有老师的观点是所有提分教育的方法,都是逆人性的。作为一个80后家长,其实我不反对严格教育,不反对用逆人性的方法培养良好习惯。有几句话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不表扬聪明,表扬努力;不表扬上次,就表扬现在。
只讲对错,无关其他;只讲今天,不讲以前。
大多数孩子喜欢吃胡萝卜,大棒多半只能偶尔轻轻放下。
一切批评和惩罚,以不伤孩子自尊为底线。
结束语
教育没有定论,如果有定论,我们就只需要将教育的书买回来看,遵照执行了。教育肯定有方法,方法是前人的经验和自己学习结合构成的有效实践。
孩子个体有差异,没有通用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走进孩子的世界,用心对待,才是一切方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