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读书散文

恰似红楼一梦

2019-04-11  本文已影响88人  沐佚名

近日偶得机会读得一网络作家跨古至今聊“红楼”,并将之与热剧“知否”相论。文章的一些观点也深得我心,观其文章的评论,观点相左者也不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正是由于文学的世界可以容下不同的观点,才可以引来百家争鸣,赢得百花齐放,竞得百舸争流!如若真能沉沦于文海,是何等的酣畅淋漓!罢了罢了,有些扯远了罢!

私认为,博览众彩便是筑巢引凤,差别在于如何筑巢?引来何凤?此处暂不予深究。今日想冒昧浅聊一番“红楼”。不论是老版“红楼”,还是新版“红楼”,均不曾观其始终。就如母亲所说,打小就不是一个耐得住性子的人,让坐着非得站着、让走着非得跳着。后虽有改变,终究逃不开“本性”,尤其是四下无人的时候,听的是劲歌、跳的是热舞,喜欢流行、热爱时尚,当然最爱的是“孩子气”。这也是我爱林黛玉的原因,她任性、矫情、多愁善感,记得有一次与朋友聊嗨了,朋友直言不讳地说:“你就是那活成了薛宝钗的林黛玉!”这自然是一种“贬低”,无奈朋友关系过密,不然对方早就被打成花猫、揍成猪头了……“可你偏偏不会这样做!”恨到牙痒痒,却也只能“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飞走”,朝着朋友摊摊手,然后挽着手臂再一起走……真该死,好像心虚了。

很多人爱黛玉是因为怜惜,就如第一回里写的那样: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泡,古今一梦尽荒唐。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曾和人聊及黛玉,那人大叹一声“太惨了”,乐得我前俯后仰,笑湿了眼眶。

也有人爱黛玉是因为真性情,初见宝玉时,有一段“一见钟情”的描述“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是否像极了现今的搭讪法?紧接着又来一番细打量,收尾处道:“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都说,藏不住的是爱、忍不住的是咳嗽。也正是黛玉的不掩藏,才衍生了而后的贪、嗔、痴、恨、爱、恶、欲,直至“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留“病神瑛泪洒相思地”,爱而相近、爱而生隙、爱而生恨,终于爱而不得。前世待以甘露,今生还以泪水。在“红楼”里的一生,黛玉均能喜形色、怒上颜、悲从生,才华毫不掩饰、情感毫不遮拦,直至生命的尽头,也要撕那手绢、焚那诗稿,宛若《葬花吟》里的形容:质本洁来还洁去……

我爱黛玉是因为“葬花”,也是与朋友闲聊时,觉得黛玉最“作”之处。我倒觉得她“作”得恰到好处,瞧那曹先生为何不写宝玉葬花?宝钗葬花?袭人葬花?黛玉葬花并非心血来潮,宝玉让其把花瓣都掷于水中时,她这样说:“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糟蹋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娟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岂不干净。”记得黛玉出场时,是乘船而来,也算得上是随波,而贾府不正是有众多人家的地方?当时,捧着书才看到此处,便得知了黛玉最终会因为“不想被糟蹋”而葬入“花冢”化作土。往后再看几回,便有了《葬花吟》,她如何不知自己矫情?如何不知自己作?只是,她飘零至此,他人都是住在“院”或“苑”,她偏偏被安排住在“馆”,是我过于锱铢必较了?还是字与字间的差距,古人比我们该是更为讲究。她葬花,是因为她冰雪聪明,都说宝钗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个人认为宝钗的糊涂里夹着“算计”(不喜勿喷),黛玉的糊涂是明明看穿了自己的结局,却想着法子欺骗自己,是的,她不算计别人,却总会把自己弄得黯然神伤。与其说,她是爱而不得终抱憾终身,不如说,她是明知不得而为之终撒手成空,最终她的归宿无非是“恰似红楼一梦”……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在曹先生的“红楼一梦”里,是否有人幸得圆满结局?千人有千言。反观现今,如何又不是“红楼新梦”呢?红的、白的、黄的、黑的……颜色多了去了;大千世界,何处又没有人家呢?忠、义、善、恶、丑……人性复杂了去了。难道真的要每个人都尝试“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然后达到“菩提本无根,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倒不如“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醉酒当歌,唱出心中喜悦;轰轰烈烈把握青春年华”来的自在洒脱!

不在红楼说红楼,未临江湖话江湖,众人呼:休得胡言乱语!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