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今读》记注·君子养成记
中国古代,君子是一种既能“独善其身”,也能“兼济天下”,处处修身,以达自我完善的高贵品质的修行者。在《论语》里,孔子不断激励自我,勉励弟子众人,修身以成君子之路。
一、君子不器
子曰:“君子不器。”
孔子说:“君子不是器具。”
《朱注》: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礼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
君子不能成为某种特定的工具和机械,而应尽可能使自己的潜在才能、个性获得全面发展和实现。科技发展到现在,人人不断走向“职业化”道路而“器”,专业人才是社会精益发展的必需品,但对于个人,“不器”即不被自我狭窄的知识和思维约束。之所以这样,根本上是因为我们大多数是被社会塑造刻画,从而牵引着走向职业道路的,而我们基因里真正渴望成为的那个人那个方向被潜藏起来了,这样我们无法让自我发挥到极致,也就不会创造人生真正的耽美!也就无所谓真正的哲学意义上的“活着”。
二,君子无争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孔子说:“君子没有可争夺的事,除非射箭比赛。相互作揖行礼,上堂比试,完毕后下来喝酒,这竞争也是君子的竞争。”
“争与不争”乃古往近来“出仕入仕”之所论。老子“君子淡若水,夫唯不争,天下莫与之争”的出仕心态,不与之争,自托于万物一体,隐默自守,视天下功名利禄如粪土,自认为这就脱离了人之为群居生物,实现自我价值的追求。而孔子吸收老子“君子淡若水”,功名利禄交给后人所评,自个静心于“修身成仁”,于是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可以君子兴趣之争。“争与不争”并非绝对也。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孔子说:“君子对待天下各种事情,既不存心敌视,也不倾心羡慕,只以正当合理作为衡量标准。”
观今之世人,面对某些事物不是盲目排拒,便是盲目倾羡,或仅凭一己之爱憎好恶而敌视或倾慕,处于一种无知或缺乏理性的状态。比如追星,某些明星的婚姻、隐私,使社会一直处在一种“群氓”的病态中。
君子面对社会百态,应以一种“社会发展”的眼光看待,任何外在事物的呈现,都是由内部不断发展的必然性因素交织组合而成,都有其合理性。我们若要改变现状,不应焦虑或盲从,而应抓住其内部本质理性分析,而且在一个不断发展的进程中进行解决,不能截然而分。任何人和事都被整个时代的潮流卷进去,翻滚的浪花阻止不了时代的前进,君子顺势而为,而非如某些“公知分子”一样,沉沦悲观无所依。
三、君子重于行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孔子说:“君子要说话迟顿,做事勤勉” “君子羞耻于他所讲超过他所做的”
《朱注》谢氏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
孔子在《论语》中反复提到君子应寡言谋事,身体力行,痛斥那些满嘴“仁义礼智信”,满嘴“放大炮”,做人高调而做事畏畏缩缩的老学究。在哲学方面,区别于西方哲学的语言思辨性,《论语》更多是指导后人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君子成长手册”;在宗教意义上,区别于基督教“太初有言”的“上帝之口”,而是“太初有为”的人类实践主义。巧言令色,乃君子所不齿,行为处显真德。至于王阳明的“心学”,更把“知行合一”作为君子“致良知”的根本所在,对我辈年轻人来说具有极强的人生指导意义。
四、君子与小人
在《论语》中孔子反复提到君子与小人之别,在这里“小人”并非我们所说的奸佞之人,而是在为人做事上非践行君子之道的“普通人”。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孔子说:“君子心怀宽广,小人老是烦恼”“君子庄严而不骄傲,小人骄傲而不庄严”“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要求别人”
《集释》《皇疏》引江熙云:君子坦尔夷任,荡然无私。小人驰兢于荣利,耿介于得失,故长为愁府也。
面对世事无常,人生百态,君子坦然面对,泰然处之。不计较一己私立,不计较一时得失,从长远角度看待事物发展,掌控把握好人生的“度量”,不逾越,不落后,不会暴虎冯河,也不会沉溺恣肆。君子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样豁达的人生态度,才能让自我专心于君子之礼,君子之仁,追求事物发展的本质。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孔子说:“君子成全人家的好事,不帮助别人做坏事,小人反是”“君子不根据会讲话而推举人,也不因为人不好而否定他讲的话。”
《集释》曰:春秋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今日之为人格言,特别是在现今这个互利共赢的社会生态下,做任何事的出发点都是本着解决问题,合作互利共同达成目标成为双赢,而不是互相拆台,互相拆台将最终没有赢家,都会被市场所淘汰。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特别针对整个历史时代,因言论出错而进行人格批斗,因人格不全而扣上历史罪人的帽子,因生活作风而完全否定成就,“宗教性私德”和“社会性公德”混淆视听,而孔子特意指出用多角度去分析一个人,去认可别人的某方面成就。
君子虚怀若谷,能成其大于此。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孔子说:“君子和谐却不同一,小人同一却不和谐”“君子严正而不争夺,合群而不偏袒”
君子应保持个体的特殊性和独立性才能充分发挥自我的价值和才能。若“相同、结党”就容易失去或消弭个人的独立性和差异性,很容易降低自我的维度,造成“乌合之众”。承认每个人的不同,使每个人各得其所,产生“多元化”“多样化”的思维发展脉络,才能让社会有更大前进的推动力。在一个集体内,强制别人认同自我的观点,将使得这个集体失去了鲜艳的活力,但一个集体又要做到维护“虚构故事”的发展,做到合群而不偏袒,才能大有作为。
这就是孔子所说的“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哲学精髓。
五,君子所为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粗野,文采超过质朴就死板。文采和质朴结合匀称,才是君子”“君子广泛学习文献,典籍,用礼制来驾驭统率,这样也就可以不违背道理了。”
“质”,情感也;“文,理性也”。“质胜文”近似动物,有生命气息;“文胜质”如同机器,华而不实。人既非动物,也非机器,两相结合才能造就具有灵性的高智慧人类。孔子所宣扬的“实用理性”“情理结合”并以“乐感文化”为依托的思想完全区别于纯信仰宗教和纯理性科学,这种致力于构造“一个世界”的宇宙观,在科技越来越发达的未来时代,将会不断展现其巨大价值。禁不住试问:若未来造就出具备情感的理性机器,人类是否会将这类机器归同于同一族类对待呢?当然也有可能造就出具备高度理性的动物出来,或者外星生物。
六、君子之道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孔子说:“君子的道德有三项,我还不行:仁爱的人不忧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不懂得命运,没法做君子;不懂得礼制,没法自立;不懂得语言,无法判断人”
君子准求礼仁,以人文和人性并重,后者为前者之成果,却又主宰前者。君子在面对世事面前表现着仁爱、智慧和勇敢,他并不是被神化的迂腐形象,也不是如基督教等宗教圣徒式的热血朝拜,而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融仁义实用理性与感性并重的。
最终,孔子在论证君子之时,把命运的掌握作为成为君子的先决条件。不是与命运抗争,违背潮流,亦不是屈从宿命,卑躬屈膝,而是掌控宇宙万物造化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之间的联系,在联系之中把控规律和改造社会,才能“立命”“正命”“知命”,才能一生坦荡豁达,自强不息!
君子之道,乃未来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