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哪一型的家长?∣在一切育儿实践开始之前我们需要了解的(1)
这将会是一个写作系列,把我当幼师这些年所学到的儿童特性、心理以及发展的知识性内容以及实例经验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做到真正“读懂孩子”——因为我们需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一切育儿实践开始之前,一切育儿理念建立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的是什么?
上周写了《“都是你把他/ 她宠坏了!”谈父母的合作困境》,大家纷纷表示文章很有帮助。所以这周我想再系统地向爸爸妈妈祖父祖母们介绍一下父母育儿类型理论,这个五十年前由一个叫做Diana Baumrind的发展心理学家提出的理论,为了帮助每个父母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育儿类型,以及可能的育儿产出。
什么是父母育儿类型理论(Parenting Style)?
每个养育者都有自己的一套育儿理论,无论是有意识地选择,还是无意识地从原生家庭或者文化中继承,都极大程度地反应了养育者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所谓“不要去评价一个人的育儿观,就像不要去评价一个人的政治取向一样”,是极易引发争执的话题。
而根据父母育儿类型理论,看似纷繁复杂的各色育儿类型之下,其实起决定性因素的只有两个维度——父母的要求程度(Demandingness )和父母的响应程度(Responsiveness)。所有的育儿类型都可以归到这两个维度构成的四个象限中。
图片说明:自己翻译了个图,大家将就看~
第一象限:威信型父母(Authoritative)
又叫民主型父母(Democratic Parenting Style)。简单来说就是规则多,要求高,同时爱也多,响应也多。出现问题,通常可以通过沟通互动解决。
第二象限:专制型父母(Authoritarian)
也是规则多要求高,但与孩子之间并不是合作的关系,而更多的倾向顺从关系。孩子不顺从怎么办?罚你没商量!爱和响应呢?肯定少很多了呗,不然怎么保持权威形象呢?
第三象限:纵容型父母(Permissive)
看名字也就明确了,爱和响应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但边界呢规则呢?没有。父母和孩子是要做朋友的,管教孩子损害了关系怎么办?
第四象限:忽视型父母(Neglectful)
就是既没有要求又没有回应的父母咯。这样的父母自己的生活还没整理明白,无暇顾及孩子的需求。
为什么我们需要了解父母类型?
因为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究竟希望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我们有意识无意识选择的养育方式,到底应该归到哪种父母类型中,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很少有人愿意承认自己就是在对孩子独裁或者宠溺,但他们的行为却在反应着这些取向。
例如具有更多专制型特质的父母,可能信奉的育儿观点是,“孩子得有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孩子一旦出现行为问题,立刻倾向“该收收骨头了”的想法。然而仅仅靠这个信念,就能培养出有规则感能自律的孩子么?未必。我们来看看父母养育类型理论的结论:
“专制型养育方式下的孩子,性格更倾向于消极,独立性较弱,安全感不足,自信心也更低,行为问题较多。”
而纵容型特质的父母,有些是主动选择“爱与自由”育儿理念的父母,这比起完全的专制型父母我认为是个进步。但父母如果不能成为孩子行为的引导者,而只是主动或者被动地被孩子的各种要求带着走,孩子在面对真实社会的时候会受到更多“成长之痛”的冲击,而这痛仅仅是因为父母的纵容造成。
“纵容型养育方式下的孩子,无法遵守规则,自我控制能力很弱,有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在与他人关系和社交中也将遇到重重困难。”
忽视型的父母,则更多的是需要帮助和自我成长。他们也知道自己在养育方面的问题,只是尚无力自拔。
多数父母的养育方式并不是只有一种类型或者一成不变的。很多没有意识为孩子设界限的纵容型父母,无限响应到自己都看不下去的时候,就会突然转向专制型,指望用气势将孩子压倒;又或者一些专制型的家长,由于强行施压的养育方式引起的孩子的激烈反抗,有时候也会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于冲突尽量能避免就避免。
所以作为父母来说,从观察孩子的产出来反向判断自己的养育方式,是不是在某个时期过于偏向某一个象限,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自我反思方法。例如如果发现自己的孩子越大独立性越差,遇到挑战很容易就退缩,那么可能自己给孩子的自我选择自我决策空间太少;又或者一个五岁的孩子,如果还是很难遵守社交的规则,也不大愿意分享,那么不论这个孩子天生的气质如何,一定至少有一方的父母采取的是纵容型养育方式。
父母的养育方式与孩子的天生气质互动最终的产出,也有特殊的例子,在这里举一个。例如我的班上有一个想象力超级丰富创意十足的小女孩,情感能力发育超前,主动性很强。这样的小朋友虽然极其聪慧,管教起来却着实有难度,不能硬着来,不然很容易反过来跟大人对着干。她的爸爸没有领会到这一点,总是会对女儿发号施令,结果女儿不但没有顺从,叛逆反抗越来越严重,连学校里基本的规则也要挑战挑战,想必在家里也是给父亲不少难题。
说了这么多,我们到底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父母养育类型呢?我的个人看法是,单一的好于混合的,至少父母本身是稳定的,孩子不必去面对父母的摇摆不定带来的困惑。我自己就是混合养育类型的产出,成长过程中很是一番挣扎,情绪控制能力被破坏无遗,以后找个机会好好说说T_____T~~
不过经过儿童心理学家多年研究结果,最好的养育方式答案是有的——就是民主型父母养育类型。
为什么民主型父母优于其他父母类型?
该来说说民主型父母了,在这里先来说说我这几年的想法变化。
我本身是个自由派,自认包容度很高,所以在孩子出生之后,研究的育儿书都是一水的“亲密育儿”,“爱与自由”,那些要从出生时就“训练”孩子的育儿大法根本入不了我的眼。可以说,当时的我离专制型父母很远,有纵容型父母的潜质。
即使是在开始当幼儿园老师之后,我也始终是怀柔政策为先。记得第一次跟head teacher Ms.F聊天,聊到老师在班级中应该树立的形象,Ms.F用了“Authority”(权威)这个词,就是说老师还是应该是班里的权威。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想法——“我才不要当传统的权威的教育者的形象”。我印象中的权威的教育者,如下图:
现在我明白了这个“权威”的含义,并不是传统观念中总是一副威严,时时都需要学生服从的形象,而是父母和老师作为养育者,应该在孩子心目中树立起来的一个有分量的引导者的形象,或者说“民主的领导者”的形象。直到今天我还时不时在反思,女儿莎莎的一些行为问题到底是哪些界限没有为她划清造成的。
而比起亚洲文化中流行的专制型父母“虎爸虎妈”,民主型的父母虽然也为孩子设立高标准,但却并不以父母的价值取向为准,例如学业,例如某些品质。至于在与孩子的联结方面,“虎爸虎妈”们可能就更要向民主型父母甘拜下风了。
民主型的父母,积极回应并尊重孩子的需求和感受,与孩子有着非常好的联结,鼓励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同时民主型的父母也理解规则和界限的重要性,遇到需要划界限的时候,民主型的父母能通过平等的沟通听取孩子的需求,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双赢方案。他们总是会提前为孩子设立边界,并稳定地实施规则,不会采取惩罚性的管教方式。与专制型父母要求孩子的尊重不同,民主型的父母是赢得孩子的尊重。
民主型父母养育方式下的孩子,总是呈现开心和满足的状态;他们独立自主,有着很好的社交能力;他们自控能力强,并且能适当地规范自己的情感;对待同龄人充满热情和善意,也有很好的合作态度;在遇到新环境时无畏探索,总是充满自信。
听起来实在是太理想了是不是?我目前的幼儿园里这样的父母遇到的数量很少,但不是没有,例如之前提到的那个小女孩的妈妈就是典型的民主型养育,只不过因为爸爸跟女儿权力斗争得太厉害,导致其在遵守规则方面出现叛逆的态度。非常有养育理念的家长还是很珍贵的,他们的孩子在我看来也因此非常幸运。
育儿是一项大工程,不论孩子的天生气质如何,父母后天的养育理念和养育实践都非常重要。这些都需要有意识的学习,没有人天生就会当父母。如果你希望的育儿结果是培养出独立自信,又富有同情心的个体,就让我们一起在漫漫育儿路上不断前进探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