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儿在爱中绽放(113)

2018-03-20  本文已影响0人  黄传修

大爱无言

——教《社戏》有感

送住宿用品的母亲

罗素.罗兰说:“没有人读书,人们只是在书中读出问题读出自我。”没有一番读书与生活阅历的人是感受不到其中的意蕴的。

今天继续和学生们一起学习文学大师鲁迅的名篇《社戏》,被其中一个情节所感染,不禁潸然泪下,连王文宇也哭了,书教到这个地步,学生悟的这个程度,也许算是罗曼.罗兰而言的读书了吧。

第二节到30班上课,郑洪瑞问我:“老师,你怎么哭了?”我开玩笑说:“让29班孩子打的。”“啊!不可能吧,他们能打得过你?”我笑着说:“当然不是,论打架,他们十个也打不过我,我被鲁迅的文章打哭了。”郑洪瑞笑了,我也笑了,旁边的学生也笑了。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第一节在29班上语文课,学习《社戏》。《社戏》是鲁迅先生的名篇,无论篇章结构、选材立意、语言运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去学习、去阅读、去欣赏,都会有独到体悟,就如同叶圣陶夸赞苏州园林一样,“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眼前总是一副完美图画”。

这次学习紧扣文本,以预习提示的问题导入,文章结尾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通过梳理文章发现,戏并不像想象的那样好看,豆其实也不咋的好吃,真正打动“我”的是夏夜看戏的事趣,水乡月夜的景美,乡下农村的人善,对生活对社会的情真。

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学生们过多关注了淳朴厚道、热情好客的六一公公,聪明伶俐、做事周密的双喜,憨厚卖力的阿发,乐于跑腿的桂生。可是唯独没有人注意“我”的母亲这一人物形象。

如果这样,这怎么会是全面的呢?我适机点拨,“孩子们看戏,什么时候回来的?”学生迅速查找,

“说是过了三更了”,

“三更是几点?”

“过了零时,超过半夜。”

我又问:“这时候母亲在家里呼呼大睡吗?”

“不是,桥脚上站着一个人却是母亲。”

“母亲几点开始站在那里的?”学生们说:“九点、十点、十一点、十二点……”

我继续说:“同学们,你们体会到了吗?常言说,儿行千里母担忧,看来儿行十里娘也挂念。这个小脚的女人,可能并不是一直站在桥头,可是她肯定在桥头和家里游走,看看渐深的夜色,到桥头望一望,孩子们还没回。再回到家,又等一会,再一步一挪,在不明亮的深夜、在不平坦的小道,在渐渐变凉的夜风里,又来到桥头,眼巴巴眺望。一趟、两趟、三趟……哎,这个孩子们玩的很嗨的夏夜,作为当娘的那份牵挂,谁又能懂她的心。”

说到这里,我对学生们说:“我们生活中,离开家回到家,一定让父母知道,并守时,女同学不准在别人家借宿,同学家也不行!”

“一词一句见真功,这就是大师的艺术魅力,同学们,你感受到了吗?你平时在家有时候还和父母犟嘴,自以为是,以为自己长大了,你扪心自问,自己究竟做的对不对?你们去换位思考过父母吗?”

这时候,我声音哽咽,眼泪潸然落下,有些同学也眼圈红了,王文宇泪也流出来了。

母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爱,鲁迅先生十几岁一个人离家,去南京读书求学,临走的时候是母亲给他借的八块大洋,从今之后,他通过赚取奖学金养活自己,继续读书,考取官费留学生,到日本深造,邂逅他的恩师藤野先生,再后来供养育两个弟弟读书求学,各成就一番事业,这其中,母亲给鲁迅先生的影响是巨大的,爱是深沉的,情是真挚的(文中的“我”不是鲁迅本人)。

这份爱,我们感受到了吗?这份爱,我们能传递吗?答案在我们手中和心中。

今晚有个家长给我打电话解释她儿子在QQ群里骂我这件事,我深受感动。为了何事?他嫌我把他调到第一排,不如在后面自由。

当我在群里看到匿名留言时,我很平静,说:“也许老师有的地方做的不妥当,误解或伤害了他,请他如实告诉我,我有错我改正,他的做事方式不当。没有不挨骂的老师,只有不挨批评的学生。”同学们也很气愤,有的同学说:“截图查出他是谁?砸断他的腿。”还有的说:“是他父母没教育好他。”

我在班里说:“按以往我年轻的时候,一定把他揪出来,先掴他几巴掌,再把他父母叫来,赔礼道歉,我今天不这样做了,清者自清,就如同清风一阵,时间会证明一切。”

当看到李佟妈妈主动给女儿在网上买书,并每天早起给孩子做早餐,我也很受感动,回了一句“好父母胜过好老师”。

引用一首诗作结:

燕诗示刘叟

白居易 (唐)

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

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

四儿日夜长,索食声孜孜。

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

嘴爪虽欲敝,心力不知疲。

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

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

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

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树枝。

举翅不回顾,随风四散飞。

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

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

燕燕尔勿悲,尔当返自思。

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

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