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时代的养老观念应该改变了

2024-01-08  本文已影响0人  星妈321

我在视频里面说过一个观点,就是将来我们的养老如果有条件,要借助社会力量,外界资源,因为我们这一代人的孩子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将来他们很难承担起照顾四个老人的责任,因为分身乏术。

有人在评论里说,既然养儿不能防老,为什么还要养儿?现在的年轻人已经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好多人就不结婚,不生孩子。

持这种观点的人,生孩子的目的就是为了防老,就是把养孩子当成一种对自己未来的投资,这是从农耕时代的一种传统文化。

但是时代真的在发生变化,我们这一代人绝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而现在人的寿命也越来越长,人老了以后需要被照顾的时间也就相应延长,造成了老人照顾老人的状况。我们这一代人照顾我们父母一辈相对比独生子女更容易,毕竟大多数的家庭兄弟姐妹都不止一个,就这样,有的家庭也搞得疲于奔命,小老人身心疲惫甚至因为过度劳累走在了老老人的前面。而独生子女更是分身乏术。

现在的时代和以前毕竟不一样,以前完全没有社会养老的机制, 现在自己有养老金的人也越来越多,当然还有一部分年龄比较大的农村老人是没有养老金的,也只能延续养儿防老的传统。

我和老伴也常常讨论这个问题,我一直认为我们这一代人首先要做好的是心理建设。如果心理建设不充分,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将来很大的可能会失望。

在高期望值之下,心理预期就不一样,就可能像现在有的老人一样,希望孩子成为24小时的护工保姆。没有条件的,我们先放在一边暂且不说,只能儿女辛苦一些,不管什么原因,给自己的父母养老送终也是责任和义务。

我想说的是,现在有一部分八九十岁的老人,自己行动已经不方便,儿女也成为了老人,而家庭是有条件借助社会力量,比如请钟点工护工保姆,协助孩子照顾自己,但是就是打死都不愿意。有的自私的老人只关心自己是否能得到了很好的照顾,而并不在意孩子是不是累。

有些老人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借助外界力量也没有困难,但就是把钱捏得死死的不撒手。有的老人自己没有经济力量,孩子们也有力量也都愿意出钱,请保姆或者上养老院,但也不愿意,就是要把孩子捆绑在自己身边。

说一句不好听的话,你有钱把钱捏得死死的,就是不花,这些钱将来也是孩子的,但是却没有人会感谢你。现在的人,如果有条件,大部分都愿意用钱去换取劳动,让自己不那么辛劳,或者说用自己擅长的技能去换取自己不擅长的劳动。

有人总说孩子不贴身照顾老人,不成为老人24小时的护工保姆,就是丢失了传统,就是不讲孝道。其实还真不是这样的。

古代没有社会养老机制,99%的人都没有办法积累财富,为自己的养老做准备,养儿防老可以说是养老的唯一选择。但是真正有钱人家的高门大户地主老财,有几个大户人家是儿女亲自照顾的,不过也就是早请安晚请安管理仆人。难道古代的时候有钱人家的孩子就不孝顺吗?

我曾经在视频里面举过例子,贾老太太是她的儿子媳妇在亲自照顾吗?也不是呀。穷苦家庭才是孩子亲自照顾,因为不具备请人照顾的条件呀!

农耕时代生产力低下,经济水平差,绝大多数的父母老了以后都只能由孩子亲自照顾,就形成了只要没有亲自照顾,就是不孝的观念,而勿略了有钱人家早就是借助社会力量养老了,也没有人给有钱人家的孩子扣上不孝的罪名呀。

社会发展到了今天,很多人都具备了这个条件,只是心理建设没有做好。我们在做好心理建设的同时,也做好物质上的准备。

给我们的同龄人掏心掏肺的说一句话,如果你既做好了心理建设,也做好了物质准备,万一有不能自理的那一天,当然更希望没有这一天,在心理上,你不会失望,在物质上有保障,总归好过没有任何准备。

久病床前无孝子这句话可不是现代人说出来的,自古就有啊,到底在什么时候出现的我不清楚,但是唐朝白居易的诗里就已经出现了这句话。想一想那个时候孩子照顾老人,能照顾多少年?那个时候一个家庭又有多少孩子?孩子又有多少不在身边?尚且有这句话传下来,对我们来说,难道不值得思考吗?

当你把精神建设搞好和物质准备都做好了以后,最大的可能你的孩子还更孝顺一些,因为他至少没有精神上的负担和经济上的压力,他能更好地做你的监护人。

当你所有的准备都没有的时候,想一想孩子的压力有多大,他自己都疲于奔命的时候,又能对你有多大的耐心?又有多少能力去尽孝?

有些现实必须面对,当你老了,说句不该说的话,你还有多少价值?不过是一种情感的连接,如果你再给孩子带来的都是负面情绪,久而久之,这种情感的连接也可能断裂。与时俱进吧。

但愿我们每个人都没有不能自理的那一天,那皆大欢喜,你所有的准备将转化成物质财富传承下去。所有的准备都是应该的,有价值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