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你所得罗辑思维•得到学习区得到APP专栏文章思考笔记

《终身学习》读书笔记

2018-01-18  本文已影响264人  rorschachwhy

花了一天多时间,看完了罗振宇的《终身学习》,里面的内容大部分是之前节目的内容,不过在这本书里进行了重新归类,读的时候,经常会有灵光闪过的感觉,现在重读自己做标记的地方,来做读书笔记。

第一章 知识的游牧名族——“哪里水草丰美,就向哪里迁徙”

社会在分层,认知需要升级,知识的爆发性价值可能改变一生,帮助完成阶级穿越。书中提到知识要“不求甚解”,要“游牧”而非“深耕”,最精彩的知识创新恰恰产生在多个领域的中间地带,知识大融通。我认为这个说法容易误导大家,书里的意思应该是希望大家多接触更多样的知识,并不是“甚解”一定无用,更恰当的思维模型应是如显微镜的粗调和微调,粗调视野来看各种知识,遇到是自己目标和感兴趣的,切换微调来求“甚解”。

如何学习,书中给了5点。
1、跟人学习效率高,尤其是牛人;
2、优先了解学科的概念,来作为自己理解的基础框架;
3、“缝合”知识,把新学到的跟自己之前的知识框架结合起来,这是思考的方式,具体的做法书中提到的是做读书笔记;
4、“碎片”化,不用把所有知识吃透,要尽早开始动手做,比如学编程,了解基础之后,就开始写个程序,照抄都行,一步步调试理解,一点点向前拱;
5、“目标”,罗胖说他观察人们分两种:“立场、感受和意见”,“目标、方法和行动”。我们要面对一个个目标去行动,获得反馈,调整行动继续前进,这点自己很有心得,现在离职在家怎么督促自己学习呢,那就订目标,把自己一天的目标定下来,发给朋友,一个个目标来攻克,给自己即时反馈。

“博物学精神”:一是管理自己的知识,使其有层次,二是让知识回归生活。

第二章 活着就要升级——“从现在开始,我们必须学会过一种无限升级的生活”

书中提到一个词“40年黑洞”,指人们现在越来越长寿,比如活到100岁,那么60岁退休之后,还剩40年时间怎么过。所以必须有种能力,不断扔掉存量,从零开始,创造一个新的生活阶段,60岁再去上个大学,70岁再去创个业等。未来的世界没有固定的状态,所有状态都在不断形成,不断升级,这才是未来的常态。如果60多岁尚且可以开始新的阶段,那么20多岁的我们呢,又有什么好恐惧一个新阶段的开始呢?

中国的教育在未来会出现分层。

先说美国的大学,主体是WASP民族,学校招生的各种要求就是在两个极端之间寻找平衡点:一方面要用考试成绩挑选其他族群的精英,一方面要用素质教育把他们拦出去。如今一个美国高中生要上哈弗、耶鲁,有三条路:符合WASP文化标准的特长(如击剑、高尔夫),家长是校友,有捐款。所以美国也是应试教育,为了入学标准去努力做各种素质练习等,还会因为各种原因落选,比中国难多了,中国只要肯吃苦,肯学习,考上好大学还是有希望的。

在美国,教育的使命在各个阶层是完全不一样的。社会底层办教育,不是在培养人,是在打造一个工具,如KIPP学校。中产阶级的学校是素质教育,才艺,表达,社交。万维钢老师说,中产阶级的教育是在培养工艺品。工艺品和艺术品是不一样的,同一个档次的工艺品是一样的,但是每一件艺术品都不一样。顶级精英教育的使命不是让孩子变得更好,因为变得更好是为了被人挑选,他们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决策能力,让孩子学习怎么样欣赏、选择和改变世界。

中国的未来也会出现这样的分层,越有钱,孩子受到的教育越好,将来会就越有钱,社会阶层慢慢就会固化。一个家庭环境和教育水平都很差的孩子,他的智力发育水平和社会认知水平让他不可能进入全职工作,随便找一个工作,干两天就烦,一点小事就辞职。

这个世界最有趣的地方是会出现一种人物,叫英雄。他能够超越自己的父母、环境、血缘、出身、性格特质,不按写就的剧本表演,让大数据对自己的行为无法预测,永远会给全人类以惊喜,这样的人才叫英雄。美国人是在阶层社会长大,也很知道跨越阶层、超越自己出身的人多了不起,很多热播美剧中刻画的也是这样的人物。

反观今天的中国,教育分层还远,这是一个好时机,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提升自己的认知而超越自己的阶层,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傅盛说,人和人之间唯一的差别就是认知。认知提升有四个境界: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这一点已经很不易,克服了本能,向“不知道”开放了自己的心怀);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

认知提升的三个途径:第一,永远保持否定自己的状态,知道自己不知道(我认为这一点只是对待学习的态度,而不是要一个人永远不自信,要注意误区);第二,永远不停留在知道,重要的是把知道变成行动,“知行合一”;第三,永远和比你知道得多的人在一起。

文中用一个概率题,引出穷人思维和富人思维。怎么摆脱穷人思维呢,我们普通人最缺乏的不是钱,是一个老爸随时告诉我,你很牛。为什么书香门第或财富世家会出一串牛人,除了基因、资源,可能还有几个原因:一是从小有足够高的参照点,不被小利益勾走,更能承受风险;二是身边有一群人的示范和提醒,你很牛;三是在这样的环境,内心的理想、激情更易被点燃。

第三章 自律方得自由——“所谓更牛,就是换个罪受”

知行之间有条沟,叫选择。

从富兰克林一生学到,最有尊严的生活是,第一保持旺盛的好奇心,第二多挣钱,多正当的挣钱,让亲人过上好日子,第三用有趣的方式获得自己的社交生活,并赢得尊重,第四勤奋去做具体事,不空谈道理。

达成目标的方法有两个,一个外求,主动寻求合作,一个内求,查理·芒格讲,“要想得到某样东西的最好方法,就是让自己配得上它”。拿下姑娘的,往往是那些价值独特,而且十分突出的人,姑娘被吸引,更容易爱上他。所以我认为,内求修炼自己,才更容易外求,才更容易得到。

从穿宽松的运动服,到窄腿裤,到西装,罗胖子发现自律和有趣是一件事,有一个共同的反面,叫自我懈怠。

所谓更牛,就是换个罪受。我们这一生不是努力获得资源然后就不受罪了,我们这一生的宿命是,我们努力,我们变得更牛,我们因此自律,我们换个罪受,因此变得更加体面,这是一条无尽的上升管道。歌手莱昂纳德·科恩有一句歌词,“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如今知识到处都可以获取,但学校的作用并没有减弱,因为在学校可以得到一套约束办法,让你不能或不舍得轻易放弃,职场也是如此。大多数所谓培养自律的办法,本质都是找到合适的他律。

第四章 和本能作战——“如果继续按照本能生活,我们就无法适应这个时代”

我们为什么很容易相信阴谋论,因为这是进化的结果,因为轻信、对外在环境的控制感、对世界看法的一致性是我们的本能。在老祖宗那里越好的东西,往往也是我们这代人要抛弃的东西。

欧洲人搞出了大航海、工业革命,原因有两点:第一,其他社会认为自己“全知道”,欧洲人搞出“不知道”的知识思维方式;第二,搞出了保存、传承和迭代知识的组织样式,就是后来遍及世界的大学的样式。

关于“批判性思维”强调三点:
第一,基础不是原理,而是丰富的知识,多角度的知识才重要。这就相当于语法和单词量的关系,想学好一门语言,缺一不可。
第二,不是让你不犯错,关键是能及时纠错。
第三,不能给出确定的结果,只能帮你对事情发生的概率进行判断。成功的人,总是对大概率事件持续下注。

科学是傲慢冷漠的,是封闭的。标准的科学论文,第一部分先得做文献综述,就是前人已经做到哪一步,我是在哪长出来的,这叫N+1模式。综述完了,再说我在这基础发现了什么。结尾留下,在我这个基础上,别人可以怎么长。

贝叶斯定理的思维模式是一种高级思维模式,有两个特征。第一,叫听劝,不执着,随着新事实的出现,愿意调整自己的认知;第二,绝不听风就是雨。一个人既听劝,又稳重,圣贤不过如此。未来的世界会越来越复杂,战胜复杂的绝不可能是简单,只有用复杂才能对抗复杂。

第五章 成为高手的方法——“刻意练习”

“二元学习法”,用于快速建立对一个新领域的感觉,具体来说,就是找到两位这个领域的代表性人物,而且是针锋相对的代表人物,然后吃透他们。例如音乐领域,莫扎特和贝多芬;唐诗领域,李白和杜甫;经济学领域,凯恩斯和哈耶克;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歌剧领域,意大利风格的威尔第和德国风格的瓦格纳;社会学领域,严谨的涂尔干和以洞察见长的马克思·韦伯。

“刻意练习”的练习,把套路找人学到手、把概念弄清楚,然后拆分开,一点点练习,尤其是薄弱的地方;
“刻意练习”的刻意,要有意识跳出舒适区,进入脱离舒适区,也就是学习区,但不是恐慌区,因为这个区的东西全部都不会。好的学习环境特质指够提供即时反馈的环境。

信息是一堆碎的东西,而知识则必须是信息形成结构,相互关联,再进入我们的库存。所以知识是一个生长出来的、带结构的东西。学习的过程也就是把新东西和自己原来的结构“缝合”在一起,人的大脑也在这个过程开始相应的变化。

本书后记中,提到了“第一性原理”,意思是回到事情的根本,如航标灯,所有参与协作的人都应记住,我们是奔着这个区的。从这个原点开始,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冗余和bug,都抓住机会修复。得到的第一性原理是用最新的技术,重新转化和呈现一次人类历史上所有积累下来的知识。

至此,“终身学习”这本书的内容笔记做完。我不否认,书中有些内容在为得到的产品做宣传,但是要批判的看待,《了不起的盖茨比》作者菲茨杰拉德有这么一句名言:“同时保有全然相反的两种观念,还能正常行事,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我们运用贝叶斯法则来不断修正,不断升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