療愈身心的文字教育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焦虑年代,我们如何培养孩子的进取心?

2017-04-06  本文已影响327人  大果情商

当今中产阶级父母无疑是相当焦虑的,前阵子闹得沸沸扬扬的学而思报道,培训机构成了众矢之的。果丁儿想说的是:那是你自家的孩子,你自个儿的腰包,你自己做出的选择,自愿“入套”,实在埋怨不得体制与机构的“绑架”。家长们不停地考虑该给孩子提供这、提供那,生怕错失了一丁点机会,大人们的注意力焦点都放在“如何教,该教什么”上,几乎忽略了孩子们“想学什么,怎么学得进”?

今天分享的文章整理自大果贝拉老师在十月全国微课堂的分享《孩子的进取心与内在动力》。(由于篇幅较长会截选一部分)

贝拉分享了很多自己与孩子间有趣的小故事,并着重回答了以下几个问题:

你家那个充满好奇心的小不点,是如何一点点地失去了对学习的热情?

来自家长和学校的外在推力,对孩子发展内在动力而  言,是阻碍还是帮助?

培养孩子内在动力的两个着力点在哪里?

孩子实在不感兴趣,要不要逼着学?

作为家长,应该如何管孩子的学习,度怎么把握?


今天跟大家聊的话题是孩子对学习的主动性和进取心。谈这个主题,是有一些非常个人背景的。我自己的孩子今年正好3年级,就读于一所公立小学的国际班。我认为孩子的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所以管得比较少,但由于我是一个情商老师,所以对孩子的观察比较多。上了小学这三年来,我就观察到他对学习热情的起伏变化:

我孩子是以一种很普通的状况进入小学的,之前没有上过幼小衔接,也没有学习过算术,也不会写字。但刚开始他适应得非常快,那个状态是很有热情的。偶尔我去接他放学,他始终都是兴高采烈的,总是笑眯眯地告诉我,同学们讲了什么笑话,老师教了什么,老师上课还说了什么。他的大果情商工具也学习得不错,知道怎么用白娃娃打败黑娃娃,也比较敢犯错和挑战困难。知道预判后果,怎么管住自己刹住车、怎么在分心时拉回注意力……所以我觉得这样的孩子应该不会有问题。

可是到2年级下,我注意他对学习的热情发生了变化:他对知识内容本身谈得越来越少,更多地都是一切按老师要求来,老师说多少就做多少,古诗词也是背过就算,不理解意思也不觉得自己应该去理解意思。他开始抱怨说上学很无聊,老师布置作业很多,作文很难写等等。

从表面上看,他还是那个力争优秀未来有目标的孩子。但是他的努力和进步更多是来自外界的要求——学校的评奖、老师的要求、父母的赞赏、表现不佳的后果等等。但是,从内心来说,他学习这些知识不是自己的选择,不清楚学习这些知识的意义,也对真正掌握这些知识没有高要求。他的内在的动力和进取心,越来越弱。这个时候,我开始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并对开始对孩子的学习有了一些介入,效果也还不错,今天跟各位果爸果妈的分享,正是基于这一段的经历。


孩子的进取心为何逐年下降?

孩子的学习动力是指他在学习方面想实现某一目标的意愿。可以进一步分为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内在动力是指孩子实现的目标,是基于他自己的选择和决定,而不是被外界的奖惩所左右。外在动力则相反,孩子实现一个学习目标,是被动的,是基于外界的要求,通常会涉及到来自外界的奖励和惩罚。

外在动力是被人推着学,内在动力是自己要学。孰优孰劣,不言而喻。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充满内在动力,对学习充满热情。但是我要讲的第一个结论恐怕会令人沮丧——就是研究表明:在学业阶段,孩子们的内在动力水平是逐年下降的。以小学为例,中段(3-4年级)孩子的学习内在动力比不上低段(1-2年级),而高段(5-6年级)又比不上中段。

我查阅了一些相关研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994年英国基尓大学的Michael Barber做的“学习的游戏”的研究。他追踪了英格兰30000名小学生,调查在不同年级时,孩子对待学习和学校的态度的变化。他发现低年级时,孩子对学校的态度更积极,喜欢自己的学校而且感觉自己在学校里受欢迎,愿意努力和勤奋。但是随着年级的增长,Barber发现了孩子的热情逐渐“消失”,变得“失望”,感觉学习和学校与自己并“无相关”。

这个研究跟我们普通家长所体会实际情况基本是一致的。在孩子3-6岁的时候,都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气高昂,可是到随着小学往上走,这种劲头一路在下滑。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整个教育体制(学校和家庭)都是以外在动力为主的,而外在动力对内在动力是具有干扰和抑制作用的。

正是大人的良苦用心,孩子才越来越不爱学习!

先看看学校。作业好的评优、星,差的订正三遍、重写;表现好的就评各学科小明星、背诗能手、速算能手,差得就请家长。学校目标很明确,用很多所谓“正向鼓励”的方法来激励孩子们努力学习。既然小孩子们都喜欢奖励和表彰,那他们就应该愿意投入学习。结果,慢慢地孩子将学习内容和知识视为去获得奖励避免责罚的途径,而非对学习知识本身产生兴趣。一旦奖赏实现,孩子们不会再愿意去保留学到的知识,或者更深入的学习。也有很多心理学家做过实验,可以证明外在的奖励是会对孩子的自主性产生干扰的。

因此外在的动力,无法促进孩子对学习本身的热情,也无法实现深度学习。那为什么整个教育体制还要采用“奖励呢?”——我个人觉得是因为每一个学科或阶段的教育都只考量它自己的产出,要实现一个短期目标,而不是在站孩子一生这种“全人”的角度来看的。那我们做父母的,当然角度应该有所不同。

我儿子2年级老师就要求背完古诗80首,如果背得熟练的这个项目的评价是优。但多少首他知道诗词的意思?不会超过30首,3个月后,他还记得多少首?不会超过40首!6个月后呢?30?20?他曾向我炫耀他跟同桌比赛谁背得快,一天背2首,他急急忙忙地去完成一首古诗的背诵,根本没有心思去体会古诗词里的美好。他在摇着脑袋背“窗含西岭千秋雪”时,完全不会注意到,其实我们在大西北的公路旅行时,从车窗看出去外面的雪山,描述的正是“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画面。他跟诗词本身不产生连接(Connection),他怎么可能体会到古诗词里那种生命力的感动和召唤?又怎么可能有热情和兴趣?

你可能会说教育体制就这样,个体无力改变。那我们看看家庭里的情况。一不留神,你就会发现,家里的“外在动力”更是强大。小到从幼儿园中班开始,不管学画画,学英语,还是学乐器,家长们考虑更多的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手段,如何奖如何惩,让孩子心甘情愿地做、去完成。我们告诉孩子,你要完成这些、那些。我们重视进步,但这些进步多是外在的“硬指标”——做多少,做多长时间、做得怎么样!而对孩子所学的这些乐曲,画出的图案,说出的英文句子,包含怎样的情绪和表达,跟他自己的生活有着怎么的关联,家长则并不在意。

在很多父母看来,现在竞争这么激励。为了你好,你一定要学这个,会那个。这个出发点本身是对的,但是由于家长们太急于控制孩子,给孩子的规定和安排反而伤害了孩子的主动性。而自主性(感觉自己有选择和决定权)是形成内在动力的第一要素。所以,我们常常看到一些案例:家长相当精明能干,为孩子前程铺牌谋划,孩子则呈现两种反应方式:或者是顺从少主见,或者是逆反不听话,或者更加退缩不前,辜负大人们的良苦用心。其实这是家长外在推力过猛,导致孩子的内在动力出现问题的典型案例。

结合到我们自己的家庭,肯定有推力过猛的现象。比如你会听到孩子这样的语言:

“我干嘛要做这些!”

“你为什么一定要管着我,我干嘛要听你的”

“我不做,但你要逼我做”

“为什么你们大人想做什么就可以什么,我们小孩就不可以?”

或者,你会看到他这样的行为:

嘴里说好,但是不会马上行动,能拖延就拖延;

马马虎虎,敷衍了事;

边做边玩,极不认真。

这些言语和行为,都表明孩子在反抗你的“外在推力”。而父母一看到孩子不认真努力,就会产生焦虑与担忧的情绪,这些情绪反应会促使父母本能地加大“推力”,更严厉的口吻、更多的说教、更频繁的督促等,想想结果是什么?孩子感受到威胁和控制,把注意力都用来对付我们,将学习和知识置于一旁,当然是内在动力更多地减弱,孩子越来越没有进取心。

所以作为家长,当你观察到孩子这些言语和行为的信号时,要能意识到自己越界了,要主动停下来,刹住自己的“大力金刚手”,停止进一步唠叨、说教和督促。

简单粗暴地要求、督促、哄骗、激励,直接作用力的方法不行,那么接下来,就具体来谈一谈怎么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保护他的学习热情。

没有自主性,就没有热情

内在动力首先取决这样一种感觉:这是我的选择,我想要做它,它值得我去做。这是什么呢?——这就是自主性。要想保住孩子的对学习的热情,首先要从自主性着手。

在学习上,自主性应该体现为这样一种感觉——我所学的这些知识是有意义;这些知识是有用或有趣的;我选择好好学这些知识,以让我自己成为更好的人。不管学的知识是什么,这都是保有内在动力的第一关键。

而家长就是不断地告诉孩子为什么要学这个知识以及让他感受到,学这个知识的用处与好处。不管什么学科:情商、数学、阅读、诗歌、音乐……都必须要这样做。

听起来就很难对不对?要知道作为家长,我们并不是专业的老师,在每一个细分领域,应该是由那些专业的老师去激发我们孩子对于这个学科的热情。但现实中,学校和老师做不到,或者不保证做得到。这时,家长就得自己来。我对孩子学习的干预不是看着他做作业,或者是取代老师去教他具体的知识,我只是很有意识地去跟他同步所学的知识领域,然后跟他分享我对这些知识的看法。

先拿我最擅长的学科领域——情商来举个例子。我儿子一直都以自己的妈妈从事情商教育为骄傲。他觉得,因为妈妈是情商老师,我教会他换位,教他刹车,教他打败黑娃娃,教他遇到困难用望远镜,因此他成了一个有朋友,而且也觉得自己很不错的人。我的方法,肯定不是奖励“大果卡”或者给列一张好行为表,然后贴星星。我做得最多的,就是不断地“旁白”——及时给出反馈,让他感受到好处!“当我们这样理解事情,并且这样选择做出这些行动时,情况越来越好!你更舒服,别人也更舒服!”我用“旁白”这个词,因为我就是当时说,发生时说,我不会提前或后面说,那样就成了说教!当我及时给出反馈时,他对整个事件都有更深刻的感受。

我也会分享自己运用情商工具的例子给他。我遇到什么事,然后我觉得很失望,接着我怎么改变了我的想法,我怎么平复情绪,我又怎么重新感觉到平静和愉快!所以他在我这里得到最多的经验和印象——是情商工具帮助我们做明智的决定,让我们转危为安,让我们跟别人有更高质量的人际关系。

当孩子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这些知识,并且不断地感受到这些知识带来的好处,就会加强孩子的选择主动或深入学习的自主性。关键不是说教,而是在于及时地给孩子反馈,在好处出现时,能够及时地帮助孩子感受到。这才是重点。


学习任何知识的三种好处

那么怎么跟孩子去找这个学习的用处和好处呢?一般来说,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有三种用处和好处:

第一种好处能让你更有能力,感觉更加自信。这一类是目标型的。通常都有非常清晰明确的目标,所有的考试都属于这一类,你通过考试,你的自信大增。或者要学会解某一类的难题,或者比赛取得了名次等等。这些好处是“你会觉得自己很不错,你会对自己更有信心。”举例子:比如,要孩子争取三好学生,好处就是因为“这会让你觉得自己是个不错的学生”

第二种好处,是社交型的。这个好处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发展人际关系,让他人惊奇,或者是让他人满意。当我儿子想着自己日后要写首乐高主题曲,用吉他弹唱给那些乐高粉丝们听的时候,这个就是社交型的。写作也是社交型的。我儿子他开始写Minecraft的小故事,每次他会写一个故事时间轴,然后就给他几个同学看,大家觉得还不错,也会提出改进的意见,这样,他觉得这也会写故事的好处。也就加大了他增强了他对写作的意愿。

第三种好处,是知识本身的乐趣。比如阅读特别典型。对于一个人来说,生活的的时间和空间都是固定的,但是借由阅读,你可以到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走进不同人的生活,这本身就真是太有趣了。为什么这么强调阅读,因为阅读让我们活得有意思,在有限的时间里,体验到了生命的深度和广度。

我的孩子很喜欢历史,国庆的时候,我们去了博物馆,他拿着自己的一本历史图画书,然后在博物馆去找每个朝代出现的物件,鼎器、酒器等等。看着图画书的上的东西一件件出现在眼前,真的很有意思。他觉得历史很有趣。

要记得,内在动力产生于自主性但是父母越控制越推,孩子的自主性就越差。因为,不能直接去盯着孩子学,逼孩子学。管用的做法:是我们尽可能让孩子看到或感受到学习这个知识的乐趣和意义,帮助他去找到能够激发他对学科热情的资源。学琴的孩子要多听音乐会,学画的孩子要多去美术馆。学写作的孩子要定向阅读。学写字的孩子要多了解文字的故事……真的是没什么捷径,也着急不得。

有家长朋友问我,是怎么控制住自己这种“焦虑”反应,不去逼迫孩子,更多地在于寻找和提供资源。我分享下自己的思考角度。

首先,我想大多数家长都会承认,我们跟孩子之间的这个共同话题,越来越少,他谈他的游戏世界,你不感兴趣。你一派仁义礼智的教导,他也不喜欢。等他长大了,回顾父母陪伴自己的童年,他能想到些啥:妈妈给我做饭,盯着我,送我上培训班,给我买衣服玩具。还是爸爸妈妈带我听过奇妙的音乐,我们一起做过有趣的旅行、带我听过美丽的诗歌、我们一起哈哈大笑。我们经常在一起做美好的事。这个肯定是完全不同的

另外,就对我个人来说,感谢家有小学生,所以,我才在很忙的工作之余,会重新拾起诗歌、书法还有音乐。有时候,晚上睡觉之前,就去听一些诗歌朗诵,我会说跟孩子说:“你听听这首诗美不美?”比如席慕容的《出塞曲》。他很喜欢,听过2遍后,立即要求我收藏起来,之后他自己也常常点开了听,几乎都会背了,还说如果以后语文课,老师要求朗诵一首关于家乡的现代诗,就读这首。已经能够从文字中体会到了美好的孩子,又怎么会讨厌阅读和写作呢?


能力感滋生进取心

第二个内在动力的要素是——能力(Mastery)。能力是我可以持续改进,而且越学越好。理解能力感不难,孩子觉得自己能做到,他才会努力去做。感觉自己越不行的领域,自己越不愿意去努力,这个是一个人的本性。其实,我们看到很多案例,很多孩子的厌学跟他们觉得自己本来就学不好,不是学习的料这类自我否定的情绪密切相关。

培养对学习能力感,要注意这样几个方面:

1)创设成功体验。这个词,可能各位家长在大果经常听到。它的意思是我们要创造机会和场景让孩子感觉自己可以成功。这个的要点是就算家长帮了一把,也要让他觉得自己能够做得到。

2) 给他找靠谱的课外指导资源。就具体的各个学科而言,我觉得是属于非常专业细分的领域,所以觉得应该帮助孩子去找一些好的指导资源,来帮助孩子掌握学习的方法,实实在在地取得进步。这个方面,我自己也会多花一点心思去筛选这些资源,不一定是K-12的课外辅导班了,也别去跟风,现在网络上的资源很多,书也可以,先了解一下它们的理念、方式以及老师,然后再根据孩子的情况来挑选。

3) 让孩子清楚学习的基本规律。这样孩子对学习会有一个正确的预期,对自己的能力发展也要有一个正确的预期。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学习的两个关键原理:

大家关心的三个问题,会在下一期回答逐一回答!愿我们的孩子都能有酣畅淋漓的学习之旅。

1-  如果孩子缺乏内在动力,他不想学,是不是就可以任由他不学,等到感兴趣再学?

2-  培养孩子的自主性,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家长是不是还需要管孩子的学习?怎么管?如何把握度。

3- 提到学习或者作业,孩子常常抱怨,或者总是在做作业时哼哼,说自己不会,怎么办?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