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服用中药有哪些注意事项

2022-10-28  本文已影响0人  仲景我师

中医治病,要想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四个方面缺一不可:

一,望闻问切,辨证论治,处方开得精当准确。如果辩证错误,处方开的哪怕都是人参、鹿茸等名贵滋补药,也无法治愈疾病,弄不好还有副作用。

二,药材质量必须好,不能买假冒伪劣产品。

处方再精当准确,药材质量不行,也治不好病。

三,煎药方法必须遵医嘱,该先煎的就要先煎,该后下的就要后下。否则处方再精当,药材再好,疗效也会大打折扣的。

中国历代的中医,遇见危重病人,组方以后会亲自去药店买药,辨别真伪,免得病人家属去买到假药。

药买回来,医生还会亲自给患者煎药,就是担心病人家属不遵医嘱煎药,影响疗效。

从古至今,这种事例数不胜数,比如张锡纯就是这样做的。

这就是医者仁心最好的体现和诠释!

四,服药必须遵医嘱。

(一),服药时间

历代中医学家十分重视服药时间。适时服药,也是合理使用中药的重要方面。

具体服药时间,应该根据胃肠的状况、病情的需要以及药物的特性来确定。

清晨人的胃及十二指肠均无食物,人体处于空腹状态,此时服药能迅速而较充分的吸收,因而可以发挥更好的作用。

清晨空腹适合吃滋补类药、驱虫类药,尤其是峻下逐水药,清晨空腹服药1-2小时以后就会凑效。

在早晨空腹服用峻下逐水药,不仅有利于药物迅速入肠发挥作用,又可以避免夜间频繁上厕所影响患者睡觉。

中晚餐前,食物已经消化,胃内也比较空虚。所以,攻下导滞药及其治疗肠道疾病的中药,宜在餐前服用。还有,那些容易引起恶心的祛痰药,也须在饭前服用。

餐后,胃中有较多食物,所服药物会与食物混合,对胃的刺激相对较小,所以对胃有刺激性的中药和消食药,宜饭后服用。

有的药物还需要在特定时间段服用,才能充分发挥其特殊作用。比如安神药,睡前半小时-1小时应服药一次。

缓下通便药宜睡前服用,以便第二天早上排便。

病情凶险的急性病,可不拘时服药,能增强祛邪之力,以防其传变。

对于病情危重的患者,还可以选择顿服。

对于呕吐者,宜少量频服,既可以积累必要的药量,又可以避免骤然大量服药引起的刺激而加重呕吐。

除以上特殊情况外,一般药物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都宜与进食间隔一个小时左右,以免影响食物的消化和药物的吸收。

二,服药量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

药量太小,病重药轻,难以收效。但是如果服药过量,就会适得其反,甚至还会产生毒副作用。

今年一个好朋友85岁的妈妈,全身浮肿,包括头面部都肿得面目全非,皮肤痛不可摸,用棉签擦一下嘴唇,都痛得受不了。几天几夜不吃不喝,已经处于濒临死亡状态。和尚来念经超度都好几拨人了。

我诊断为阳虚水泛,真武汤合附子理中汤可治。我用我家里备用的中药材组方二副,另外给她一盒附子理中丸。让其当夜熬药给她妈妈吃。

没想到药煎焦了,药罐也报废了。她绝望地说:“连老天爷都不让我妈吃药了,才使药熬焦的。这个情况真没必要吃药了。”

我逼迫她必须给她妈吃药,汤药熬焦了,那就加倍服附子理中丸!附子理中丸说明书上写的服用量是一日三次,每次8粒,合计一天吃24粒,我给她定的量是一日三次,每次12粒,外加汤药。

现在汤药吃不成了,我让她给她妈一天吃120粒附子理中丸,一次40粒!因为病重药轻,没用啊!

结果她妈妈服药后水肿消退,饮食也随之恢复,又开方调理五脏六腑善后。一条人命就这样从阎罗王的鬼门关硬拉回来了。

中医是活的,辨证论治,对证下药是中医的灵魂!

服用泻下药、发汗解表药,应中病即止,以得畅泻或微微出汗为度,不必尽剂,以免因下、汗太过,损伤阴津和阳气。

三,服药的温度。

汤药大都宜温服,但是在临床用药时,服药温度又该因证区别对待。

《黄帝内经》指出:“治温以清,冷而行之。治清以温,热而行之。”

治疗寒证的药宜热服,特别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不仅药宜热服,服药后还要盖被子取汗。

治疗热病用寒凉药,如热在肠胃,患者欲冷饮者,药汤宜稍凉服,如热在其他脏腑,患者不想吃冷食冷饮,仍以温服为宜。

治病要取得良好疗效,“处方精当准确、药材质量良好、煎药方法得当、服药时间恰当、服药用量准确”缺一不可,否则疗效就会大打折扣,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