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脑洗个澡?精进告诉你8个花式洗澡法!
多数人为了逃避思考,愿意做任何事。
精进2,用8个思维模型以及大量接地气的案例,为我们揭示了我们的大脑是多么懒于思考。
作者采铜,浙大心理学博士,学习、思维方法研究者,现无业游民,专职读书+写作,畅销书《精进1》多次霸占各大图书排行榜首。
视角,掌握观察之道
我们的眼睛对日常之物已经习以为常,没什么惊喜,也没什么深入的探究。
自然之物,虽然看起平凡,但背后也有着千帆经历。
人造之物,虽然看着平常,但背后也有着庞杂的供应系统。
观物,我们可以从材质、构造、装饰和工艺四个角度去看。
拿最近刚推出的iphone11来举例。
它的后置摄像头设计被玩出了花,给我们的直观感受这设计有点像浴霸。这是采用从构造观察的方法。
如果再深入一层去看,它为啥偏要这么摆放呢?还突出一大块!把3个摄像头按照正三角形摆放不好么?
实际情况确实做不到,如果拆开看,这背后还要兼顾其他元器件的摆放设计。
最终呈现给我们的,一定是在现有条件和资源下,已经最完善的设计了。
这是从观物的角度去分析一个手机。
以物观人亦如此。
用心,而不是用眼去看,是为观。
观,不是直接看到的表象,是内心对所见事物的映射。
观,是向内,求诸己。
摆脱惯性思维,用新视角去看,是观的能力。
层次,潜入知识的深海
大家所熟知的黄金思维圈法则,从why-how-what的三个层次对事件解构。
我们很多人做事,往往是处于what的层次。
只关注做什么事情,比如列一个每日工作清单,10几项内容依次排开,一项项完成。
这是大部分人日常的状态。
执行层关注更多的是what,干什么。
再往上一层,how的层面,更多的是想方法,总结经验,进行复制。
一般一个企业的中层管理者的思考模式,常使用how的逻辑。
而why,战略,方向,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关注的层次是在战略方向。
从上到下,可以看出一个企业不同层次人员关注点的不同。更深一步说,是思考模式的不同。
大众模式的思考方式是从what-how-why这一顺序出发。
而非凡模式的思考方式是从why-how-what这一顺序出发。
高频模块的意思,就是把我们常做的what模块化,形成how的方法论。
顶级的组织是围绕why来做事,也就是价值观层面的共识,典型案例是阿里巴巴。
限制思维
任何资源都是有限的。
只有熵是无限增长的。
限制就是内在规则。
写一篇文章,如果不把边界限制好,就会很发散。
首先确定你的目标用户。
你的内容就要针对目标用户,不要发散。
然后是主题,专注的领域。
要学会克制。
进化思维
一切事物皆是演化而来。
不存在凭空出现的事物。
新事物也是基于旧有的事物一点一点演化而来。
凭空出现的想法也是受了之前想法的启发或影响。
从A -> B ,都会有一个演化的过程。
做项目也是一样,一点经验都没有就想直接拿到项目,是很难的。
只有从一些小的、边缘化的项目着手,拿到一些经验。
然后一点点的优化,向更大的市场前进。
颠覆式创新也如此,在原有的价值网络进行微创新。
当某一个小小的创新匹配了一个新市场。
它就具备了分化的潜力。
前期的新市场规模都是很小的。
这个创新看起来也很low。
但随着市场的增长,这个创新会快速发展。
最后超越原有的业务。
这种创新和市场匹配,绝不会凭空而来。
也是从基础做起的。
所以不要有我有个超级点子,我就可以改变世界的想法。
有一条巨大的鸿沟摆在那里。
范式迁移
need-to-insert-img
高手的底层逻辑都是相通的。
任何技法练至顶级,都会相通。
厨艺、陶艺、木工、石匠、书法、绘画。
技艺的顶级都是对道的追寻。
也就是对臻至完美的追求。
牛人做事的方法一通百通。
即便不是刚接触的非本领域知识,
也能很快的看到本质。
或者说,他们用自己的一套方法和视角。
可以把不同领域的事做得优秀。
一个优秀海军陆战队的士兵,
可以成为好的领导。
英国的一家医院,为了提升服务效率,去向F1车队学习经验。
优秀的方法可以跨越行业。
要向那些不同行业做的最好的团队去学。
从知到行
need-to-insert-img
从知道到做到,这之间有着巨大鸿沟。
最起码要经过知道、相信、真的相信、记住、牢牢记住、搞懂、真的搞懂、笃信、践行、做到。
知道一件事,不相信是不会去做的。
即便相信了,也可能很快忘记。
要想不忘记,就要把一个知识变成直觉。
下意识的就去做。
这样才能持续的做。
只有持续的做,才能做到。
不然一定会半途而废。
就像减肥的知识和道理几乎所有想减肥的人都知道。
为什么减不了?
就是在记住和牢牢记住这里犯难了。
因为没有牢牢记住。
在每一次细小选择时都背道而驰。
比如喝个可乐、吃个炸鸡。
最终以小见大,积少成多。
也就导致无法做到。
流动的启发
need-to-insert-img
很多事物都是在流动中产生的美妙化学反应。
一盒巧克力,在邻里间送了一圈。
一楼送二楼、二楼送三楼,最后又回到一楼。
还是那盒巧克力,但这一圈下来产生了邻里的友情。
知识也是一样,如果只是记忆在脑中。
如果不去用,都会有个衰减周期,慢慢就忘了咋用。
所以最起码的要定期把知识拉出去溜溜。
磨磨刀、打打蜡。
做一做知识的断舍离。
多去跟其他人交流交流。
在流动中,才会出现迁移的火花。
到群众中去。
以上,是我读了《精进2》的一些思考,更多精彩内容还请观看原著,会收获很多意外之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