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育儿

投射性认同:是“懂事”小孩,也是家人的情绪海绵

2020-10-09  本文已影响0人  鹿鸣心理

个体神经系统的发育受先天因素的调控(如遗传基因、母体在孕期中的各种激素水平等),这使得一些人从小就比一般人拥有更高水平的情绪体验或智力发展,对外部刺激也更加敏感。

作为一个高度敏感的人,这类个体可能会有异于常人的同理心和洞察力。比如当踏进一个房间时,他们第一时间就能感受到那些不易被察觉的细微之处——若有若无的气味、家具的布局摆设、地板的纹路等。更重要的是,即使对方一言不发,敏感的个体也能轻易识别ta散发出的情感上的信号和微妙的情绪流动。

当房间里的氛围有所改变时,他们的身体会自发地有所感应;类似地,当有人难过时,他们也能仿佛是自动地注意到。这一类人的直觉可能相当敏锐,乃至于有的人会打趣说ta是一个有灵性或“通灵”的人。

然而,在还是一个小孩儿的时候,个体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也没有情绪调节技能,所以常常被充斥于人群中、庞杂无序的心理能量所淹没。

过度共情的倾向使这类个体更容易受到功能不良的家庭动力的伤害。因为他们的思虑与感受都更加深刻,因此更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任何形式的被动攻击、谎言和虚伪在他们面前都无所遁形,在他们自己意识到之前,可能就已经成为了所有家庭成员的情绪护理员、情绪垃圾桶,甚至成为全家人的受气包。

对儿童的虐待行为并不是只有身体伤害,更为普遍与隐蔽的是慢性复杂创伤——出气筒、煤气灯、长期忽视和隐性暴力等都会在儿童心中留下深深的创伤,但长期以来,这些心理伤害由于其无形的本质而被社会所忽视。

天性敏感的孩子更有可能被迫扮演情绪护理员的角色,他们不得不早早地懂事,告别短暂的纯真童年,以弥补父母的情感缺陷和适应不良。而且由于这种局面可能不是大人有意识的或恶意的行为造成的,因此长大成人后的小孩可能并没有注意到自己情感上的创伤。

作为情绪护理员的“懂事”小孩

人类受到彼此情感体验的影响是很常见的;当看到有人伤心难过时,正常人会很自然地想为其提供安慰和支持(Rime,2009)。在大多数人际互动中,我们通过边缘系统调节彼此的情绪,在与亲密的人相处时更是如此。比如,母亲会通过模仿婴儿的表情和孩子一起逗乐或是在孩子哭闹时以此安抚孩子(Field, 1994)。

心理学家们将这种帮助另一个人调节情绪的行为——不管是让他们高兴起来还是让他们平静下来——称为“外在人际情绪调节(extrinsic interpersonal emotional regulation)”(Nozaki & Mikolajczak, 2020)。

同理心较强的人比之一般人更能感受到细微的情绪波动,往往因为太有“眼力界儿”而被迫要做得比别人做得更多、更好。小时候他们通常会在自己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无意中对整个家庭的情感系统进行感知和调控:

•当看到父母陷入抑郁时,努力帮助他们分担家务或试图改善他们的情绪。

•感觉家里气氛不佳时,用开玩笑、出洋相等自嘲的方式来转移大家的注意力。

•当预测家中即将有一场情绪爆发时,悄悄地收好自己的需求,转身去保护更弱势的家庭成员不受伤害。

更有甚者,还可能通过改变自己的自我认同来默默满足周围人的需要。比如通过自我障碍扮演一个离不开父母的“笨小孩”角色,以满足父母成为“称职家长”的需要。其他的情况还包括通过无意识制造出的心身疼痛或饮食失调来让父母停止争吵。

原本理所应当天真烂漫的年纪,却不得不早早懂事,在家人心态失衡时,充当他们的“情绪调节器”,乃至成为吸收他们愤怒、耻辱、自怨自艾和其他不良情绪的“海绵”。 

投射性认同

如果你的父母和兄弟姐妹有他们无法处理的情感包袱,他们可能将它投射到外部,使它成为你的负担。这听上去可能有些不可思议,但人们确实可以迫使你为他们处理他们自己不想承认和面对的阴影面。在精神动力学中,这被称为“投射性认同(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

投射性认同是一种无意识的心理策略,即一个人将自己否认、抗拒的感受和品质安置到他人身上。

当家中有一个或多个家庭成员正纠结于一种让他们害怕或排斥的情绪时,比如无助、嫉妒、自我厌恶,他们便可能会尽其所能地否认自己的那一部分,并把它排除在自己之外。然后,他们将这种被自己否认的感受投射到接收者身上。而作为接受者,你可能并没有意识到究竟发生了什么,就成了为他们的替罪羊。

《马男波杰克》剧照

比如,内心深处掩藏着耻辱感的姐姐或哥哥可能会将自己无法接受的那一部分“分裂”出来,然后把它丢给你,并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让你感到自卑和羞愧,在自己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让你替ta消化了ta深藏的耻辱感。

再比如,父母把自己讨厌的、无法处理的自我厌恶部分投射出来,倾泻到在你身上,于是这些一开始本不属于你的耻辱和自我厌弃如跗骨之蛆一般伴随你的成长而日益壮大。

投射性认同比单纯的投射行为更加隐蔽、破坏性也更强。如果投射者对你的影响足够大,投射持续的时间足够长,那么ta针对你的投射性认同就可能会侵蚀你的自我意识(Minnick,2019)。

通过直接或隐微的操纵,投射者能够触发你的情感反应,对你造成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同一性混乱。这是一种严重的个人边界的侵犯,精神分析学家比昂将其描述为“产生了一种不属于自己的想法”。

《马男波杰克》剧照

投射性认同最令人不寒而栗之处在于,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发生在一种无意识的、右脑与右脑之间的交流层面上。投射性认同是我们前言语自我(preverbal self)的残余,绕过了理性的成人自我。你的家人多数时候并没有意识到他们在做什么。他们的行为是出于自己绝望的、创伤的一面。受此影响,你可能一直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他们的投射性认同。

摆脱投射性认同的第一步是意识到它的存在。当你确实识别出自己身上存在投射性认同之后,可能会陷入暂时的否认,或对投射者的愤怒或怨恨中,但这一步的最终目标是接受已经发生的事情,勇敢地面对真相。

话虽如此,探查并分辨这种不良家庭互动模式的过程对大部分人来说是相当具有挑战性的——它会从根基上冲击你的世界观——想要保护家人的那一部分的你感到内疚,试图继续否认自己受到的伤害;又或者习惯于自责的你害怕拆穿童年时候的真相所可能带来的改变。

但承认并接受事实其实并不是为了追责或自怜,它是一个发现真实自我的机会,也是释放空间帮助你获得疗愈和成长的机会。

在还是一个小孩的时候,你大部分时候都是身不由己的,但如今你已经具备远离有害环境的选择权。

你可以设定个人边界,对任何企图越界的人说 "不"。但更重要的是,你可以在心理上拒绝接受有毒的投射性认同,重新找回真实的自己。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