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零文人讲座札记之:一个你不知道的青岛中山公园

2018-04-24  本文已影响174人  莲花香片

文:莲花香片

岛城四月最醉人的美景莫过于中山公园开成一片云海的樱花了,本月的讲座主题便与中山公园有关。

说起中山公园,青岛人实在是太熟悉,甚至可以说每一个老青岛人心中都有一个中山公园,对于这样一座人人都熟悉的公园,有什么可讲的吗?这是讲座主持人薛老师的疑问,也是在座众多听众心中的疑问。

这个疑问很快就在本期讲座的主讲嘉宾——市档案馆的聂惠哲老师那里得到了解答,因为她所讲述的中山公园恐怕是一个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知道的中山公园——一个八十多年前的中山公园,即本期主题:“一九三零年代的青岛中山公园”。原本以为是个小众的主题,出乎意料的是听众比预期来得要多,大概是因为这次讲座的主角与我们普通人的生活更贴近吧!

中山公园很大,一九三零年代也很大,两个大主题碰到一起,从何讲起呢?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致力于青岛文史研究的聂老师选择了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季节时序,选取那个年代中山公园的四季代表风物及景致,用“春观樱,夏赏荷,秋品果,冬溜冰”这四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图画串起一条季节线,进而铺开一个“面”,让我们对一九三零年代青岛的城市风貌和市民生活有了一个很鲜活的认识。

当然,在进入中山公园的春夏秋冬之前,这座园子的前身也是很必要了解一下的,聂老师的讲述便从中山公园的前世故事开始。

中山公园的前世故事

中山公园所在地最初是一个渔村,即:即墨县仁化乡会前村,公园里现在还有会前村的遗址。1897年青岛被德国侵占,德国人于1904年将这一带辟为植物试验场,引进世界各地的花草树木约170多种,其中就有樱花。植物试验场因种植很多的花树果木,也被称为“森林公园”。

不过,德占青岛时期,仅仅是对樱花进行试种。樱花在青岛的大面积种植是在日本第一次占领青岛时期。1914年日本占领青岛后在“森林公园”东北侧建了一座阵亡将士忠魂碑,并修筑了一条通往忠魂碑的游览路,在路两侧大量种植樱花,就形成了以后的“樱花大道”,日本人将这里命名为“旭公园”。每年樱花盛开时节,日本人会来这里观樱游玩,借以表达他们的思乡之情。就这样,日本人将观樱习俗带到了青岛。

1922年底,北洋政府收回青岛,青岛进入了胶澳商埠时期,直到这个时期,中山公园才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园”,具备了城市公园的基本属性。公园由当时的农林事务所管理,当时面积已达80多万平方米,划分为6个功能区。最初公园被命名为“第一公园”,1929年为纪念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公园改名为“中山公园”。

中山公园的前世故事里有着太多令人心酸的殖民色彩,尽管城市政权更迭,统治者如走马灯一般你方唱罢我登台,可老百姓的日子总是一样要过,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也永远不会改变。那么就让我们跟随聂老师一起逛一逛一九三零年代的中山公园,品味当年的公园四季,感受昔日的城市生活。

公园四季之“春观樱”

1922年底,青岛结束第一次日据时期,第二年春天,居住在青岛的日本侨民以摆摊为由向警察厅提出“赏樱会”请求,警察厅颇为挠头,在和农林事务所踢了一圈皮球后,最终批准了呈请,不过不是以“赏樱会”的名义,而是以“春季游览会”的名义。官方为“春季游览会”还制定了详细的规则,包括租赁摊位的收费标准、时间期限等。虽然批准函及规则等通告转给了当时的驻青日本领事,但赏樱会的大门却是向全体市民敞开,第一次“春季游览会”还邀请了胶澳商会会长出席,意味着官方的正式认可。从此,每年春季观樱便成了青岛市民春天里最热闹的游乐活动,还吸引了当时的郊区李村、崂山等居民来游玩。据史料记载,为吸引外地游客,胶济铁路在赏樱期间还推出“观樱减价票”。那个时候,鉴于樱花花期的短暂,政府甚至还给市民放半天或一天的赏樱假期——听上去好棒的传统,可惜没能延续下来。

1929年4月,青岛进入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等开始繁荣,旅游业也进入发展期,崂山修通了道路,栈桥回澜阁、水族馆、飞机场等都是在那个时期建成。而旅游业还有一个最大贡献就是对城市著名景观的“命名”。1936年,青岛市政府发动各界人士评选“青岛十景”,中山公园的樱花大道以“东园花海”入选。

三十年代旅居青岛的文人们也留下了大量描写中山公园樱花的文字,如梁实秋的《忆青岛》、王统照的《青岛素描》、闻一多的《青岛印象》、臧克家《青岛樱花会》等,老舍在青岛时期出了一本短篇小说集就叫做《樱海集》。

中山公园樱花大道

公园四季之“夏赏荷”

中山公园的荷花也是始于胶澳商埠时期,当时中山公园分为6个功能区,其中小西湖为第一区。1923年利用深坑试种荷花成功,此后便慢慢形成了一个夏日赏荷的好去处。

荷花不像樱花开放时那么绚烂、热闹,“夏赏荷”自然也没有“春观樱”那么大的名气,却有着别具一格的美。

作家沈从文1931年在国立青岛大学任教,居住在福山路,经常和友人在中山公园小西湖的亭子里谈心至深夜;女作家苏雪林1935年7月在青岛避暑期间写下一组散文《岛居一月记》,其中有一篇“中山公园”便写到了小西湖里种满了荷花,“荷花正在盛开,一种并不醉人,而闻之却令人神清气爽的芬芳,弥漫于空气里。”

中山公园小西湖

公园四季之“秋品果”

说起来中山公园的春樱夏荷也是现在青岛人经常观赏的景致,可秋天的水蜜桃大概只有老青岛人知道了。聂老师也是偶然在收录旧报纸时看到一则题为“中山公园水蜜桃丰收”的新闻,后来又查询档案才了解到这一段历史。

上世纪三十年代,农林事务所在公园东侧试种桃树成功,后来每年收获的桃子或送礼,或对外出售,也成为事务所一项主要收入来源。农林事务所甚至编了一本实用书籍《桃树栽培法》,详细介绍桃树栽培技法,并为果农计算收入帐,鼓励果农栽培桃树创收。

中山公园栽种的桃树有早生玉露、上海水蜜桃、晚生玉露三个品种,7月到8月桃子成熟。公园一度采用承包商销售拿分成的方式经营,建国后还一直对外出售,七、八十年代桃园曾是中学生的学农基地。直到2006年,报纸上还有中山公园有桃园50多亩,产量5000多公斤的消息。

中山公园的水蜜桃个大汁多,香甜可口,还未成熟便作为特供礼品订购一空,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市面上难以一睹这一果中珍品,它的芳容和滋味只能通过上年纪的老青岛人口口相传,这使得中山公园的水蜜桃越发像一个甜美的传说了。

中山公园水蜜桃

公园四季之“冬溜冰”

中山公园小西湖的溜冰场筹建于1933年底,1934年1月对公众免费开放。溜冰场分南北两处,北区为冰车区,南区为冰鞋区,有休息室等配套设施。值得一提的是在建设过程中就发布了中英文两种文字的溜冰场使用及管理细则,说明当时青岛华洋杂处的居民构成,溜冰也是很多外国居民的需求。小西湖溜冰场建成后,成为岛城市民冬天锻炼休闲的一个好去处。

1934年春节前夕,青岛体育促进会在新建成的小西湖溜冰场举办了“国际化装溜冰大会”,“国际”二字彰显出那时青岛城市形象建设的开放格局。溜冰大会当天十分热闹,参加者既有青岛市民,也有居住在青岛的外国侨民,举办方还请来了军乐队助兴,吸引了四、五千人前来参观。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年底国民党政府撤出青岛,当年的溜冰活动停办,1939年又恢复开放。1940年2月再次举办了一届“国际化装溜冰大会”,规模更为盛大,花样也更加繁多。

从小西湖的溜冰活动能看出一九三零年代青岛市对体育运动的重视,当时成立的青岛体育协进会以“中西体育冶一炉”为工作主旨,有组织地开展体育赛事,青岛天泰体育场的前身第一体育场也是在那个时候建成,并在1933年7月成功举办了华北运动会。

中山公园第一届国际化妆溜冰大会

“春观樱、夏赏荷、秋品果、冬溜冰”,不过是那个年代中山公园的一角,却能从这小小的一角窥见当时青岛在农林建设、旅游观光、体育休闲等行业的点滴发展痕迹,就如同聂老师总结时所说的“一滴水能够折射出太阳的光芒”,一九三零年代的中山公园折射出的便是青岛这座城市在一个特殊阶段的历史风貌,而个人最大的感受便是:社会安定了,经济、文化以及各行各业才能得到发展,才能创造出各种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遗泽后世。

讲座之后的互动交流很热烈,董良音老师带来了自己早些年的公园三号房写生画、家中保存的“公园饭店”日本漆盒、还有很多中山公园的老照片,并为大家讲述了这些老物件背后的故事;薛原老师也和大家分享了自己小时候的中山公园记忆。旧档案里的中山公园和私人记忆里的中山公园就这样时空交汇,那感觉还真是很奇妙。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