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育常识》第23天
让教育回到常识,以常识作为教育的基础和起点。之所以倡导教育常识,是因为那些遍布世界的令人心痛的教育,几乎都与对常识的遗忘、对常识的违背和扭曲有着或明或暗的关联。
今天阅读了第21节《教育内容生活化》
爱因斯坦说,忘记了课堂上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每个人不同的剩下,造就了每个人的独特。
为什么同样是人类创造的精精神财富和生命能量,有的很快消失,有的却顽强的剩下来,主要原因取决于学习者自身,更多的是教育内容没有跟学习者的生活联系起来,所以要成为剩下来的那部分,能够留存于生命中的知识和学问,就要让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沟通,让这些知成为生活需要。
只有满足了学生生活需要唤醒的学生生活经验的教育内容,才更有可能留存心底,发挥教育的力量。
正如德国教育人类学家博尔诺夫所说,生命生产中的挑战和危机无处不在,教育的使命就是帮助学生应对重重挑战和危机,促其走出危机,迎接新生活。能够有此功用的教育就是最有价值的教育,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水乳交融,现实生活是最好的教育内容。
书本只是“有字之书",生活世界则是一本"无字之书",而且是一本宽阔无边的大书。
我们要做到像陶行知所说的那样,要养成儿童之自我教育精神,除跟教师学外,还跟伙伴学,跟民众学,走向图书馆去学,走向社会与自然界去学。否则就只能像现在很多大学生一样学了所谓的很多知识,拿了高学历,但是一旦进入社会却感觉什么都没学到,一切从零开始。
无论经历多少年的学校教育学生总会面对现实的社会生活,如果学校教育内容能够尽早与学生已经经历和即将面对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产生更大的教育功效。最好的一种教育就是让学生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关系。
我们给学生的,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必须学生化,生活化。过去书本是学生的全部世界,如今全部生活世界是学生的书本,要善于把生活中学生实际所需要的挖掘出来,这样才能够让喜欢躲在象牙塔内的书本知识走出来,走进学生的现实生活之中,真正的为学生提供最有价值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