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鸿门宴 项伯
2.项羽的大爷项伯
《史记》载: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依据我国古代兄弟之间排行称谓伯、仲、叔、季,来考校,项伯应该是项羽最小的叔叔。而同在《项羽本纪》里一样的称呼还出现过一次:
其(羽)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
同一个项羽,为什么有两个季父呢?是另有原因?还是司马氏的笔误?
我的观点趋向于后者,这应该是司马氏的一次笔误。
季父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称呼,指的是最小的一个叔叔。因为“最小”的特殊性,季父仅有一个。因此《项羽本纪》里出现的项羽的两个季父,应该有一个是误写。
在我国汉前的历史里,一般百姓只有姓没有名。为了称呼上的方便,人们往往就以排行为名,老大叫作伯,老二叫作仲,老三叫作叔,老四叫作季。如《史记》里记载刘邦:姓刘氏,字季,这个刘季指的就是刘家第四个儿子。有趣的是考究历史,刘邦的大哥的确叫刘伯,二哥叫刘仲,三哥应该叫刘叔(好像没有记载),刘邦排行老四自然就叫刘季。
这种现象在当时的社会里是很普遍的。如果依据这个规律,项伯的“伯”是不是也应该有所指呢?
《史记索隐》里记载:项伯名缠字伯。项伯原来叫项缠,伯是字。现在很多史料指出,项伯庶出,那么庶出是否就不参与兄弟排名呢?显然不是的。所以,项伯其实应该是项羽的伯父,至于季父的说法应该是错误的,是司马老先生的一处笔误。
既然确定了项伯是项羽的伯父,那么从年龄看是不是合理呢?
《史记》中在记述鸿门宴时,刘邦和张良曾经有过一段对话,言项伯的年龄:
良曰:(伯)长于臣。
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我应该用兄长之礼来接待他。这句话很清晰的表明了项伯的年龄大于刘邦。而刘邦生于周赧王五十九年(即公元前256年),鸿门宴发生于秦二世三年(即公元前207年)岁末,此时刘邦已是近50岁的一个老人。所以,项伯当时的年龄起码也应该在50岁之上。
而项羽生于公元前232年。鸿门宴之时,项羽25岁。项伯的年龄在项羽的2倍以上。我国古人结婚生子普遍较早,这样从年龄上计算,项伯是项羽大爷的可能性非常大。
项伯是项羽的大爷。但这并不是他在鸿门宴中作用特殊的原因。
鸿门宴中曾经有个二项舞剑,其中一个就是项伯。他有意的对刘邦进行了身体上的掩护。使刘邦没有在宴会进行中就被刺身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居功至伟。刘项争霸结束后,刘邦没有忘本,赐项伯刘姓,封射阳侯。
身为项羽阵营的高官(左尹),无论怎样的理由,掩护蔽翼敌方首脑,使己方军事行动终结或者失败,这都是不可饶恕的军事错误。
正是项伯的这种错误给了敌方以喘息之机,为张良赢得了合理的安排时间,使己方精心设计布置的斩首行动落空,为日后的项羽兵败自刎伏下了隐患。
从这些方面看,项伯这人,政治头脑简单,军事大局观欠缺,不能合理区分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项羽对他的任用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这也正凸显出了项羽家族观念强烈,以项氏主导楚军的治理理念。鸿门宴上,项伯和项羽齐据主位,除了说明项氏叔侄之间关系亲密之外,还从另一个方面解释了项伯被纵容,从而导致项庄舞剑失败,而没有被追究责任的原因。
项庄能够被范增请了出来,作为刺杀刘邦的杀手,除了他身为项氏子弟的原因之外,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他的勇猛。以项庄在楚军中的特殊地位(项氏子弟),并凭借天生的武勇。如果不是项伯凭借自身在楚军中的特殊条件,他对刘邦的周护很可能不会这么成功。换句话讲,他或许会同刘邦一起血溅鸿门。
《史记》上有一句话很耐人寻味:
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他清晰的指出了项庄不得击的原因。司马氏只用一句话就将项庄的忿恨,项伯的政治品格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