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还是个人——「社会助长现象」与应用
2014-04-07 本文已影响161人
章彦博
学校要求晚上集体自习,我坚决的拒绝了。
这是去年的事,当是之时,朕悲愤之至,大笔一挥,给班级写了篇祭文,呜呼哀哉,伏惟尚飨……
不过,这事还是要靠理性解决。为什么我反对那个决定?因为这样的决定,实在是武断而没有水准。我们的老师,依照既往的经验,认为若要学得好,必须得聚集在一起学习,这样的决定,也引来了不少同学的拥护——不过,只怕是勾起了高三的回忆而已。
我不会说「有的人适合集体自习,有的人不适合」这样的话——这就如同说「明天会下雨,或者不下雨」一样,没用。
集体对于个人的影响,在社会心理学中,有专门的理论来研究它——「社会助长」。
这里用扎伊翁茨的理论来阐释:
这个理论认为,人,处于群体之中,便会受到激励,激励会促进人的支配性反应,而支配性反应,对于所做的工作之影响,则要视工作而定:
-
简单的工作:促进工作的进行;
-
复杂的工作:抑制工作的进行。
支配性反应 :简而言之,便是人通常会做出的反应。
用图来表示,就是这样:
示意图在过去,一直有一句话,叫做「人多力量大」,在很长的时间力,人们也无甚异议,其实那些嚷嚷着「人多力量」大的人,所从事的工作,多是简单的重复性工作——自然,人多力量大。
至于开头的情境,则需仔细斟酌。
若是写大物实验报告、背单词、刷题,如此,难度相对较低的工作,同学聚在一起,效率自会上升。
但若是自学、预习、思考,如此「难度」相对较高的工作,人多了,适得其反。
注:这里的「难度」一词,是对「支配性反应」的简化,一般而言,如深入思考之类的行为,支配性反应,用处甚小。
「人多力量大」的时代,早已过去了,或许从来就没有过那样的时代。
我是学理工科的,但还是觉得,学点心理学,总归,是有些意义的,哪怕是随便翻翻都有裨益,上面的文字,便是「随便翻翻」的时候,有所感悟,以成此文。亦因如此,若有错漏,当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