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后的认知需合力才能实现成长

2020-12-03  本文已影响0人  Q小白Q

《认知觉醒》是我在豆瓣平台上看鼹鼠的土豆推荐的,因为特别想让自己从现在的生活工作中脱离出来,有意识地去审视和改变,也就是这本书里提到的元认知能力。读完之后,在有收获的同时,也很清楚的知道,如果行动不起来,于我而言,也就是多看了一本书而言,什么也不会留下,什么也不会改变。认知“觉醒”,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书中给到的认知,大部分都是我们所听过见过的良言,只是我们一直停留在知其然的层面,没有深究过其所以然,更没有运用起来。所以作者在书中,通过“大脑构造、潜意识、元认知”等思维规律让我们知其所以然,加深认知来让我们有足够的自觉性来运用这些认知真正改变自己的生活。

周岭,自媒体人,心智探索者。他的文章有知识、有深度,读起来接地气、极易懂,给人以醍醐灌顶、受益匪浅之感。他的思考不慌张、不迎合,常被读者誉为一股清流。其文章被“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等多家媒体争相转载。

既然是认知觉醒,第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怎么算觉醒。作者说“真正的觉醒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渴望,立足长远,保持耐心,运用认知的力量与时间做朋友“。发自内心的渴望应该是觉醒的前提,缺失了这份渴望,就不会关注这个问题,更不会有后期的觉醒。有这种内心对觉醒的渴望是很难能可贵的,其实大部分人每天都在被生活和工作带着走,忙忙碌碌,很少有人能像作者周岭一样,在人生某个阶段的某个点,突然之间意识到”我的生活不能再这样下去了“,突然有一种发自内心对成长的渴望。所以这应该也是作者写这本书的初衷之一吧,希望没有这份幸运的我们通过这本书来让我们有意识的审视自己的生活,产生认知觉醒的前提。

认知是个中性词,我们对一件事物的认知水平是有高低之分的,因为认知差异,所以我们在一些关键的人生节点会做出不同的选择。特别是毕业后走入社会,对社会认知不足,对工作认知不足,对自己认知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我们不会做选择,不断的选择,不坚持选择,焦虑丛生。认知有高低之分,但没有好坏之别。作者强调没有最优、最确定、最权威的认知体系,只有最适合我们当前状态的认知体系。除非对方的认知体系刚好和自己的认知圈比较匹配,否则痴迷于全盘接受,学习效果有限,还很浪费时间。所以作者建议“我们不需要全盘掌握他人的知识体系,只需要掌握那些最能触动自己、离自己需求最近的知识“。

想要真正认知觉醒,需要具备“元认知能力“,自觉定期自我反思。元认知能力就像有个灵魂伴侣一直在监控你,你就能审视自己的行为,从过程中跳出来,告诉自己:这个事情可做可不做,还是先忍一下,等做完重要的事情再说;停下来,先想清楚什么事情是重要的,不能盲目地做那些容易但不重要的事;再过几年回头看,现在的烦恼不值一提,与其消耗自己,不如把情绪收起来,干点有用的事。有句话叫”少点感性的烦恼“,这就需要我们有意识的锻炼自我反思的能力,反思生活和工作。反思就是要留意每天最触动自己的那件事,不管是好的启发还是坏的体验,都写下来复盘,写的越细越好。《好好学习》一书的作者成甲非常注重反思,他每天大约要花2小时进行复盘反思。他说“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是来自年龄,甚至不是来自经验,而是来自经验总结、反思和升华的能力”。本书的作者周岭也养成了自我反思的习惯。

总体而言,读完周岭的《认知觉醒》让我受益匪浅,但是毕竟属于认知层面,究竟对个人产生多大的作用,还是要看自己的行动,即能不能真正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能不能刻意提高自己的专注力、学习力和行动力。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