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读了几百本书,你是在收集厕纸吗?
文丨笔尖下的星辰

在这个做什么事都讲求速度的快节奏时代,加快阅读速度也成了很多人努力的方向。以致于时下荐书文章的标题都变成了《我读了xx本书,让我变成了一个xx的人》或者是《我一年读了xx本书,向你推荐这几本》诸如此类。往往这类标题的文章在网上都能获得很高的反响,我想说一说自己对于这类文章的看法。
1.“xx本”本身很唬人
我举个稍微极端一点的例子,一本中华书局出版的《史记》是一本书,一本漫画,你说它是一本书,也没有任何问题。这里包括但不限于页码的多少。纵观如今的出版界,单倍行距的书是有的,1.5倍或者2倍行距的书也不少见。所以说,以页码或者是xx本的数量来衡量一个人读书的多少,就像哄三岁孩子开心一样。
2.没有从头到尾读过的书,到底算不算读完?
明显是不算的。一本书只读一部分,严格来讲那叫做读过,而且仅仅是读过一部分而已。如果把这种只读过一部分的书也归类为读完,是不是值得商榷。
3.读过了,或者读完了之后还有一个理解程度的问题。
如何证明自己是在一定程度上阅读完毕并且理解了这本书呢?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写读后感和书评。上文提到的两种标题类型的内容是有缺陷的。其共有缺点是,缺乏读过的书的读后感和书评的具体内容。这里我想要质疑的是,写这类文章的人,究竟读没读过,读没读完他们说过的那些书?尤其是读了上百本的书的那些人,是不是真的读了?如果这种质疑成立,那么被质疑的一方能否拿出像样的证据证明自己读过了呢?如果作者写这种文章是一个人的自嗨,那举证与否无所谓。但如果你给人做推荐,想要通过自己公开发出的文来影响其他人,是不是一定要拿出一些有点力度的证据证明自己读过或读完那些书?
4.书究竟有没有好或坏的分别?
关于这个问题,有人给出这样的答案:“书没有好坏,只是不会读书的人的自我安慰罢了。”
这个说法,我是不敢苟同的,弗吉尼亚·伍尔芙在《如何去读一本书。》中提到:“归根结底,对于书籍,人们能制定下什么规则呢?滑铁卢之战是在某一天打的——这是肯定的。但是,《哈姆雷特》是不是比《李尔王》好呢?这一点谁也说不准,答案全由读者自己决定。”
至此,我想恳切的问一下这类文章的作者们:你们真的读了那么多书?那你们的读书笔记呢?你们的读后感呢?你们的书评呢?你们拿得出来吗?
如果拿不出来,你们怎么敢向众多读者夸下海口,说自己读了xx本书?你们又凭什么向信任你们的读者推荐?你们这样做,真的对得起你们的责任心吗?你们究竟是在读书?还是在收集厕纸呢?
而作为一个读者,最重要的就是思维的独立性,万不可人云亦云。换句话说,某一本书适不适合你,只有你自己才知道。那么现在,你们还愿意被那些不知所谓的推荐束缚自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