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100—《红楼梦》第一回(二)
写作动机
《红楼梦》的作者说,“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古代的男子用这样的口吻来压低自己,凸出女性是很少见的。“……以至成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己护短,一并使其泯灭”。
他活下来的目的就是为这些女子立传。蒋勋认为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可以说是最早的女权主义者了。而这点现代主义的元素,可以说是对古典主义的叛逆,它颠覆了古典文学,但依然别列为古典文学。作者的叛逆精神,前面我们已经说过的,从他不喜儒家,喜好佛道也可以看出来。
神话
《红楼梦》从神话讲起,女娲补天的故事,然而孔子是不喜欢神话的,“子不语怪力乱神”,后来中国的神话大量流失,而西方文化中有很重要的希腊神话作为文化的基础,我觉得像《雷神》这样的电影也可以说明西方文化神话的兴盛。
女娲补天的石头剩下一块,他很郁闷,没有被用上,开始修炼,化成人形,变成宝玉。《红楼梦》又名《石头记》,讲石头的故事。石头有一天忽然觉得应该下凡历练,两个仙人劝他不要去,说人生无论怎样繁华倒头都是空的。但是石头“凡心一动”,凡心一动,就是执迷,你跟他讲什么都没用,这部小说相信真正的领悟是要经历一个过程的。
蒋勋把这个和赫尔曼·黑塞的《流浪者之歌》进行比较,年轻的悉达多想寻找真理的老师,一旦找到就跟他出家悟道,有一天真的找到了佛陀,但他在那一刻呆住了,他觉得我还年轻,应该要去经历一下其他的事情。领悟是要自己去经历的。
宝玉
石头经过人血汗的亲近,会变成玉。宝玉生来含玉,但宝玉不觉得有什么稀罕,就是块石头,而且他也觉得自己是块顽石。石头还是玉,看你怎么对它,你爱它就是玉,不爱就是石头。
宝玉生来含玉,这不可解。有人认为《红楼梦》善用谐音,这个“玉”是“欲”的谐音;王国维认为是叔本华哲学里讲的“意志”,玉一旦不见,他就失去“意志”,失去本性,这是一个象征。
书中人物名字有“玉”的有四个人:宝玉、黛玉、妙玉、蒋玉涵。宝黛之间有仙缘,前一辈是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妙玉有佛缘;蒋雨涵是一个反串旦角的男戏子,他是与宝玉有过性关系的伴侣,宝玉有一次几乎被父亲打死,就是因为贪恋蒋玉涵。
黛玉还泪
绛珠仙草得神瑛侍者灌溉,修成女体。“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在五内便郁结成一段缠绵不舒之意。”这个解释很有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无法解释,“缠绵”就是牵连、拉也拉不断的一些东西。现在神瑛侍者要下凡,在警幻仙姑那挂了号,警幻仙姑曾经问及绛珠仙草灌溉之情未偿还,趁此了结。
林黛玉的话非常动人,“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的过他了”。蒋勋说,你一生为几个人流过眼泪,就会懂得这部小说要写的是什么。
人不会无缘无故流泪,而黛玉永远为宝玉流泪,一个小女孩整天这样哭,但宝玉懂她为什么哭。蒋勋说,有神话里前世的深情,才有以后人世间的痴。你为谁流过泪?我好像都只为自己流泪。
真假指的是两个还是一个?
甄士隐做梦梦到前面提到的神话,一僧一道给他看石头,甄士隐想问什么,石头就被夺回去了。他在梦里跟着一僧一道走,走过一个牌坊,上面有一个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甄士隐是真的,接下来出场的贾政、贾宝玉……都是假的。什么是真什么是假?执迷不悟的人通常要分真假,经历了过后可能都是假的。经历了就会看透吗?不是说真正的自由是你经历了一切依然热爱生活吗?按照《红楼梦》的观点,经历了一切,不是热爱生活,而且远离生活了。
我们每一个人,其实生命中都有两个我,一个是在人世间跟大家做朋友,去读书、考试、做官的我;一个永远隐藏在自己内心真正的我。应该说,这样有点绝对了,在外还是在内都应该真假掺半更准确吧,否则在外的我多虚伪,在内的我多孤独。
甄士隐做了梦,开悟了,但他还没到真正领悟的阶段,醒了之后看到奶娘抱了英莲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