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教育“内卷”的一点思考

2021-10-14  本文已影响0人  本行是翻译

工作到一半,扭头望向窗外,想起一些往事,想起这世上的人也许真的像佛陀所说的像恒河里的沙子那么多(这里面也许还包括外星人,包括生生世世的无数次轮回)。于是想,也许我们自认为的为人一场的可贵并不那么可贵,没准只是粒子场的作用——换个维度看的话——一切皆偶然,却又带着某种定数,但总体来看全都是混沌和无序,而把这些无序的变成高度有序的就是人类中的精英。

能在有生之年逆转这种必然的离散和归于无序化的精英其实凤毛麟角(我们可以将之理解为对知识的梳理、总结、甚至实践运用,创造出原先没有的成果),要抵御这种无序化的“引力”是困难的,需要花费许多精力,就像把散乱的事物归纳为某种知识体系,把原本分散的资源集合起来汇总成一股力量,例如创业,等等等等,都很困难。绝大多数人最终都难以抵御无序化“引力”,吃吃喝喝度过了一生,最后这具躯体也腐坏了,化为一堆尘土,回归无序。

所以,国家打击教育“内卷”从这个视角来看是对的。我们看到的那些功成名就的人自然许多是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但那也是恒河沙子里极少数的几粒——属于天时地利人和,所有有利的因素正好都凑到一起了。光提供好的教育,没有天赋或者不努力也是白搭,两者兼具,没有适当的机会也成不了。我们看到的那些有所作为的名人是各种因素随机组合出来的极罕见的巧合。

比如我们看到一个杨振宁就想当然地推想,以目前的教育普及程度,中国岂不是可以出一万个杨振宁吗?其实不然,能出一百个也就不错了。过去那样的环境自然有很多优秀的人才被埋没了,但顶尖的精英永远只占沙子的百万甚至千万分之一(也就是上述说的机缘巧合),所以你投入大量的资源只为了多发掘漏网的一两个这样的精英似乎并有点不值。

教育“内卷”就是人人都想当精英,从概率上来说是不可能的。大量的钱财和资源投下去又推迟就业,对国家来说是种损失,对个人来说是种内耗。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