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美食和祈祷》——这女人真的好作啊!
在这个五月的雨天,喝着热咖啡,听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反正哪里都不适合去,我打开了电视机,正好看到推送的好莱坞明星片单,在爱情电影的栏目里,正好就有茱莉亚罗伯茨的《恋爱,美食,和祈祷》。想起来这是很久以前看的一部电影了,趁这个雨天,正好拿出来再浏览一遍。
故事讲的是开头就离婚的女记者伊丽莎白•吉尔伯特终于告别了苦闷的婚姻生活,为了寻求心灵的宁静,她开始辗转世界各地旅行。她来到意大利、巴厘岛、印度,在意大利享受美食,在巴厘岛邂逅爱情,在印度遇见瑜伽师傅,最终得到了心灵的平静。
整部电影时间较长,一开始还能靠着美食和大嘴这个大明星撑着,到了后半段,一次又一次的分手,一次又一次的邂逅男神,不免让人看的有些厌倦。电影里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吉尔伯特始终不安、始终在对爱情不满着,只要过了爱情的激情期,她就要跟男友吵架,最终连我都开始不喜欢这个女人了;陪着大嘴走完了欧洲、海岛最后再到神秘的东方这趟所谓的心灵之旅,我不由得产生了这样一个困惑:电影中的大嘴,这个什么都不缺的美国女人,她到底在寻找什么?
答案是:她什么都没寻找,她就是非常空虚,有钱有闲,闲的开始作了。无论是去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意大利,还是去西方人想象中未经工业污染的东方——印度,影片里的一切拍的都是那么套路、形式、无病呻吟。导演的镜头,不乏对他者式的东方刻板又充满歧视的想象:东方是农业的,落后的,贫瘠的,你们需要我们西方人的拯救,但是作为猎奇,我们西方人愿意给你们一点小恩小惠。当茱莉亚罗伯茨穿上丽莎,伸着长长的胳膊练她的瑜伽时,我除了觉得可笑,剩下的就是对美国人何不食肉糜的鄙视!
电影里,美国人有钱有闲,却还天天喊着心灵空虚,而他们镜头下的东方呢?贫瘠落后,大量的底层人民连肚子都填不饱,这样巨大的对比,你跟我说美国人到东方来寻找心灵救赎?搞笑呢吧!如果放在十年前,这样的电影估计能吸引一大批文艺小清新感叹:城市生活实在是太空虚了,星巴克的咖啡我已经喝腻啦!你把他们放到印度一天试试?我说的是让他们过印度老百姓的生活!
这是美国人的大house作为一个女性向电影的影评人,为了流量,我完全可以叫大家学习电影里的大嘴,稍不满意就和男友分手,拿上护照就满世界撒欢!问题是,人家是美国女人啊!重点是人家是美国人!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公民来到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地方,受到的都是跪舔和夹道欢迎,这就是帝国红利;而你一个中国人呢?你去全球旅行,在八成以上的国家,得到的应该都是歧视和敌视吧?这里面少不了西方媒体的功劳!如果有谁真的把电影里的大嘴作为标杆,脑子一热,放下工作家庭满世界旅游,我只能说——脑子坏掉了吧?!
最后说一下大嘴,她好像演了挺多这样的角色,我称之为“美国作女”,无论是《逃跑新娘》里把婚礼当儿戏的麦吉,还是《我最好朋友的婚礼》里那个觉得男闺蜜应该苦恋自己的朱莉安,还是《偷心》里那个同样爱情恐惧的女艺术家,大嘴反正就是始终不安、始终对爱情怀疑、也始终对爱情不肯付出,估计这就是九十年代美国女人的写照吧?而大嘴本人,她也没有影迷们看到的,那张总是咧嘴大笑的美照那么阳光,对于这样的女人,我只能说:敬而远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