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文化收藏——书画不是迷信,书画是建筑装饰材料

2018-11-30  本文已影响2人  a906a8be8d92

从包豪斯的概念来说,绘画只是建筑的装饰品和附庸品。包豪斯的定位很正确,绘画的就是建筑的软装配饰材料,书画市场就是建筑装饰材料市场。

 很多艺术家不知道如何计算作品的价格,马克思会告诉你,按照劳动力的价值计算。大芬村的艺术品计价模式就很靠谱,按照工作时间来计价。一般画家的工作报酬是20~50元一幅,一个画家一天画100张就有2000~5000元的收入,勤奋的画家一个月就有十几万的收入,已经算是高收入了,比大公司的CEO还高。这就是书画的真实价值,包含利润几百元一幅。

 很多人问笔者画院院长、美院教授这些名家书画的真实价格。其实你不用问我,走去市场看看就知道了。广州、深圳很多博览会现场都有画院院长、美院教授这些名家书画拍卖,带装裱可以卖到几百元一幅。

有些乡村全村男女老幼都是画家,比如画虎村,全村男女老幼800人画老虎,价格低的一幅也就几十元到几百元。

 美术的本质就是装饰材料,也就是民间说的糊墙材料。所以,不要把书画的价值恶意拔高,那是违背人类普世价值的。

 艺术品是消费品

 艺术品不是收藏品

 艺术品是消费品,艺术品不是收藏品。从包豪斯对艺术的使用功能定位来说,艺术品的使用功能是作为建筑的装饰品,附属于建筑这个载体。艺术品实质就是一种建筑装饰消费品,画廊的本质就是建筑装饰材料店。

 除了那些对人类艺术进程做出特殊贡献的艺术大师和某个时代的少数一些代表人物具备收藏价值之外,其他艺术家作品都是消费品。

 就拿现在的中国来说,一个时代有几百万的画家,不可能每个画家都能成为艺术大师的。这一个时代过去后,就只有几千个对艺术进程有特殊贡献的画家的作品可以提升为收藏品,其他几百万画家的作品都是消费品,并不具有收藏价值,在消费功能消失之后,就变成社会垃圾了,要被集中摧毁了。

 欧洲某国在经济危机时代鼓励国民参与艺术创作,最后艺术品泛滥成灾,最终花巨资销毁几十万件艺术品。

 英国著名收藏家萨奇就试图捐赠一批艺术品,但根本找不到受捐方,因为没有人愿意花钱来保管一堆艺术消费垃圾。

 艺术被神化为迷信

 书画被神化为气功

 有些人在神化书画,把书画当作封建迷信来崇拜。更甚者,把书画忽悠成超越一切的精神力量,这种人很明显属于原始社会的盲目崇拜。

 人类的美术史常识告诉你,书画就是普通的手工艺品。书画和养花种草一样,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怡情工具。书画不是气功,书画也不是看上一眼就能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一些江湖书画家和书画界忽悠对绘画的误导非常之大,而懂视觉艺术的艺术家又不善于写作。所以在国内,你能看到的美术介绍文字,大多是不懂视觉艺术的书画界忽悠写的,误导很深。你所能看到的艺术介绍文字大多是错误的,很多艺术界的人都被误导了。

 艺术批评界有一个通病,这个通病就是大多批评家是半路出家型,他们大部分是学文学、哲学等出身的,对绘画等视觉艺术把握不够全面,也不够精深。由于大多批评家是半路出家,从小缺乏足够的绘画视觉训练,他们只能从文学角度去解读艺术,而不能从视觉角度去阐述艺术。就这样慢慢地,书画艺术就被迷信化了。

 忽悠画家去搞艺术

 就如同忽悠农民去造飞机

 任何行业,能做出创造性贡献的永远是个别人。艺术界也是一样,一个大城市,学钢琴的小朋友有几万人,但能成为著名钢琴家的就没有几个了。

 艺术家成为艺术大师的数学概率,和被雷劈中的数学概率也是一样的。但媒体总是放大了被雷劈中的那几个,掩盖了无数的失败者,而书画家们都以为自己已经被雷劈中了。

 忽悠书画家去搞艺术,就如同在农村煽动农民去造飞机,飞机的影子还没摸着,连地都荒废了,农民就这样饿死了。

 在10年前的艺术浮夸风时代,一些艺术区大造美术馆,忽悠书画家去搞艺术,比如宋庄艺术区造就了一堆美术馆,结果艺术的影子都还没摸着,宋庄的书画家们都饿成乞丐了。

 伴随艺术浮夸风的,就是价格大跃进,一些书画家定了个比国外同行高出1000倍的价格。这几年下来,这些艺术浮夸风和价格大跃进的艺术家、美术馆和艺术区都消失了。

 在才华泛滥的年代

 才华就已经不值钱了

 一个书画艺术家能成为有价值艺术家的数学概率是1/100,一个书画艺术家能成为艺术大家的数学概率是1/1000,一个书画艺术家能成为艺术大师的数学概率是1/10000。

 也就是说,1000个艺术家里面,只有1个艺术家的作品将来会成为大家或者大师级别的收藏品。其他999个艺术家的作品都是消费品。

 也就是说,10年前,你买了1000个艺术家的画,其中999个艺术家的作品都是一直贬值的,只有其中1个艺术家的作品会升值。10年前,你买了1000幅画,其中999幅都是一直贬值的,只有其中1个幅会升值。

 几十年前,没有人会画画的年代,突然出来一个画家,那画画的才华肯定就会值钱的。

但现在国内有一百万个书画家,每年各种美术学院毕业生十几万个书画家,在校美院学生还有几十万个。如果每个书画家都能成为艺术大师,那整个宇宙也容纳不下人类的艺术大师。

 当才华遍地都是的年代,才华已经不值钱了。当几十万个书画家都怀才不遇的年代,其实就是才华已经泛滥了,才华也就已经不值钱了。

 电工不是科学家

 书画家也不是艺术家

 在爱迪生年代,电工是很牛B的科学家。但现在电工就是普通的工人。你忽悠电工去搞科学和量子力学,基本的物理书都没看懂,工厂就破产了,电工也就饿死了。

 在100年前,画家是很牛的艺术家,但现在你忽悠书画家去搞艺术,艺术的影子都还没摸着,一批又一批的书画家就饿死了。

 在10年前的艺术浮夸风时代,一些美术馆自从盖起来后就几乎是荒废的烂尾楼,个别美术馆甚至废弃到发霉了。一些美术馆设计山寨国外建筑,但这些山寨建筑摆在中国,就很像陵园,甚至一些美术馆也比陵园还要冷清。

 绘画是一种低等智力劳动力,普通人几个月就能学会了。20年来,大芬村系统就把几万个低学历的农民工培养成为职业画家。

 如果把低等智力劳动力包装成人类最高贵的文化形态,这很显然违背了人类社会的普世价值。把书画炒上天价,肯定是违背普世价值的,因为书画是低等智力劳动力。随着社会的进步,书画价格泡沫破灭,回归理性,这是必然的。

 艺术是一个美丽的泡影

 老老实实作个绘画工人吧

 一切都是月亮的错,月色虽然很美,但最终只是水中的泡影。从大芬村、宋庄到798,艺术只是一个残酷的陷阱和美丽的泡影。多少画家为它流离失所,多少画家为它妻离子散。

历史上能成功的大书画家,大多是非富即贵的诸侯将相和地主土豪之类,他们富得流油,吃饱饭没事干,他们可以花一辈子时间去研究艺术,而且不求经济回报。

 忽悠吃不饱饭的书画家去搞艺术,那等于害了书画家。宋庄艺术区就害了一批又一批的书画家。

 人类历史给画家的定位就是装饰工人,画家就应该老老实实地画装饰画,卖装饰画。等你混成了富豪,富得流油,吃饱饭没事干了,你就可以花一辈子时间去研究艺术,而不求经济回报了。

 人总的有梦想的,万一实现了呢?画家的成功率确实就是万中无一。一个时代以20年来计算,一个时代出现有几百万个画家,一个时代过去了,能留下来的成功画家也就几百人到几千人,画家能成功的数学概率就是千分之一。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