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记录仪,充电提升站每天写1000字人生格局的修炼

梁实秋谈“吃”

2018-12-12  本文已影响4人  烧仙草吖

“火腿、鸡蛋、牛油面包作为标准的早点,当然也很好,但我只是在不得已的情形下才接受了这种异俗。我心里怀念的仍是烧饼油条。和我有同嗜的人相当不少。海外羁旅,对于家乡土物率多念念不忘。”这是梁实秋先生在《烧饼油条》中的一段话。

梁实秋,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代表作有《莎士比亚全集》,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梁实秋先生在文学上的造诣,我暂时还没有能力去深读探究,在这里,只是和梁实秋先生浅谈“吃”这件事儿。

《舌尖上的中国》中有这样一段解说词,“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梁实秋先生在北京待了长达三十年之久,是个老北京人儿,对北京的各色美食,无论是某有名饭馆里的特色美食,还是路边某种简简单单的小吃,都无比熟悉。致美斋的煎馄饨,厚德福的核桃腰,东兴楼的芙蓉鸡片,沙锅居的白切肉,还有中兴茶楼的咖喱鸡等,哪个餐馆的拿手菜,他一一记得。即使晚年在台湾待了那么多年,也还是忘不了记忆深处的那种熟悉的味道。就像他所记述的, “自从离开北平,想念豆汁儿不能自已,”甚至某次在济南某个车站,将“豆浆”误认为“豆汁儿”,几口下肚才发觉出来不对劲儿。后到台湾,听朋友说有一家饭馆儿卖豆汁儿,急切地跑去品尝,却发现“乌糟糟的两碗端上来,倒是有一股酸馊之味触鼻,可是稠糊糊的像麦片粥,到嘴里很难下咽。”“豆汁儿”,北平一种极为常见的食物,对梁实秋先生的意义却重大,它承载着游子对家乡的思念。食物,对他来说,不仅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情感的寄托。

梁实秋先生成长于老北京一个书香门第,有一种现代士大夫的美食情结,对待美食,他是无比认真的。《醋熘鱼》中写道:“醋熘鱼当然是汁里加醋,但不宜加多,可以加少许酱油,亦不能多加。汁不要多,也不要浓,更不要油,要清清淡淡,微微透明。上面可以略撒姜末,不可加葱丝,更绝对不可加糖。”这是他对美食的认真。《中庸》曰:“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知”不仅讲究品,还讲究礼。在《芙蓉鸡片》,“因上菜稍慢,我用牙箸在盘碗的沿上轻轻敲了叮当两响,先君急止我”。此处即为他被教导用餐礼仪,之后,他也学会并做到了用餐时的认真。

同时,梁实秋先生的作品语言平实,饱含着他对生活的点滴感悟,在淡淡的沉思中品苦品乐品人生。如窝头是贫苦的象征,“北方每到严冬,就有好心的人士发起窝窝头会,是赈济穷人的慈善组织。仁者用心,有足多者。但是嗟来之食,人所难堪,如果窝窝头会能够改个名称,别在穷人面前提起窝头,岂不更妙?”助人是好事,但助人的方式应该被受助者所接受,要考虑到受助者的心理感受,尊重他们。

有人曾问梁实秋先生:“您为什么对于饮食特有研究?”他回答说:“只因我连续吃了八十多年,没间断。”但他透过“吃”更去思考那一种“味”,我想,这才该是一个真正的“吃货”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