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纽-D01-绪论
之前在得到 App 上试听了几节施展的 “中国史纲” 课程,主要是从时间和空间这两个维度上重新对中国历史发展进行梳理。
刚好今年的读书目标之一是要了解历史和诗歌,所以就买了施展的这本《枢纽》,想看看除了我们普遍认知的从时间线上了解历史进程外,还能从空间上如何进行联系分析。作者施展在空间上的分析,不只关注于中原这一条主线,而是将周围的 “草原、海洋、高原、西域” 等空间也都考虑在内。有点意思。
本书的绪论部分,也结结实实就有49页之多,而内容更是有很多一时半会儿难以理解吸收的,不过我以为这是对全书的一个总括吧,故而也就硬着头皮先过目一遍,好歹混个眼熟,等通篇阅读完,再回头读一遍,或许就能读的更明白了。可以想作为朱光潜先生在《谈读书》里提到的,了解某个学科,可以先了解总体框架性的勾勒,而后再从中添加细节吧。
绪论:
壹 — 哲学篇:中国历史哲学纲要
1,作为中华民族之信仰的历史
周人伐商,打破了商人天命降于一族的观念,由周王来领受天命。天子不再是一家之私主,而是四海之共主,所承载的不再是一姓之兴衰,而是天下之运数。
担纲天命之天子,必依正统。受禅之礼的不可或缺,则在隐隐中表达了天命与正统的不可违逆。明太祖定宴飨乐章,必奏“大一统之曲”(凤凰吟)。
2,历史的精神现象学过程
自我意识逐步充实起来,以欲望对特殊性的本能追求而起始,以精神对普遍性的自觉意识而告终。自我意识因此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合题。(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
黑格尔说,亚当、夏娃吃了智慧果,便有了原罪,但正是原罪使得人成其为人,“罪恶生于自觉,这是一个深刻的真理:因为禽兽是无所谓善或者恶的,单纯的自然人也是无所谓善或者恶的”。判断标准的出现,以人类拥有自由选择的能力为前提。【自觉:自我察觉】
秩序的存续与活力,需要理想、财富、武德这三种要素。理想使秩序得以自觉,财富使秩序得以滋养,武德使秩序得以自立。
君主、内臣、贵族、官僚、平民等多方利益主体。
3,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
??中原的普遍性需要通过草原获得展开,草原的普遍性需要通过中原获得自觉。
各区域由各自的区域性历史记忆,更有因诸区域之共生关系而形成的,超越于单个区域之上,为诸区域所共享的历史记忆。对这种共享历史记忆的表达,才是真正的 “中国” 史。
4,中国历史的时间结构
如下辩证发展的时间结构:(小循环)
- 在混沌抑或混乱当中,逐渐浮现出普遍的理想。
- 普遍的理想外化为一个特殊的现实,即外化为一个现实的中原帝国。
- 特殊的现实自我超越为一个普遍的现实,即建立起超越于中原-草原之上的普遍帝国。
- 进入再下一轮,在更高一阶的层次上重复前面的循环。
中国历史的运动过程呈现为小循环和大循环两种层阶:
小循环,在 “普遍的理想-特殊的现实-普遍的现实” 过程中的每一次自我超越,主要涉及国体及治理方案的调整。
大循环,由于普遍理想遭遇真正的精神危机,以及社会结构的根本变化(导致担纲者阶层发生根本的变化),进而突破上一轮的三段小循环所构成的一阶大循环,进入更高一阶的层次,开启新一轮的三段小循环。
每一轮大循环都大致地对应着一种社会结构,特定社会结构下的三段小循环是不可逆的。
中国历史经历过三轮半大循环:
- 第一轮,商周的封建社会的大循环
- 第二轮,由汉至唐的豪族社会的大循环
- 第三轮,由宋至晚清的古代平民社会的大循环
- 进行中的第四轮,由晚清开启的现代平民社会的大循环
5,从奉天承运的天子到普遍均质的人民
列宁主义(两方面):五四运动开启的国民自我意识,迅速向下贯穿到一般民众心里;
- 普遍主义意识形态的世界观与历史哲学
- 高效率的动员组织
国民党:共产国际支持下完成改组,仅取列宁主义的组织技术,作为工具成功实现北伐,却又遭民族主义内外两方面的反噬。
对民族主义的超越:一是对汉民族主义的超越,二是对中华民族主义的超越。需要包含着巨大内在张力的“普世民族主义”,于是共产主义成为中国达致 “普世民族主义” 的必要精神介质。
6,中华民族的世界历史使命
所谓世界历史民族,不在于对世界的征服或控制,而在于该民族能够通过自身的精神运动而把握世界历史的命运,从而引领人类精神的普遍自觉。
东亚大陆,分为草原游牧、中原农耕、海洋贸易,这几个重要的自然-社会-经济生态区。
- 古代世界,中国是东亚大陆的主导者,其中的草原-中原关系,是秩序的生成线,中原-海洋关系,则是秩序的传播线;
- 近现代,中国是世界秩序的参与者,海洋-中原关系是秩序的生成线,而中原-草原关系则是秩序的传播线;
- 秩序的生产与传播,在古代与近现代的方向刚好相反,技术的变迁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变量。
- 草原与海洋,都天然以当时技术条件下的全世界作为其活动空间;中原则通过对这两条线的分别参与及互构,而突破定居的固化视野,获得其世界性。
7,历史运动的内生方向
中国历史的精神现象学运动呈现两个趋向:
-
就现实的社会层面而言,微观的行为主体单位,倾向于个体方向收敛:古代的诸侯公卿 ==》中世的州郡豪族 ==》中世之后的乡里宗族 ==》近代的核心家庭乃至个体;
-
就超越性的精神层面而言,气质越来越理性化:汉儒重神秘主义的谶纬,宋明儒学重近于理性主义的理学,清儒重近于实证主义的朴学和经世实学,近代则重自然与社会科学。
整部人类历史,归根结底是人性的运动史,其中的高尚与卑下,皆是人性的呈现而已。这部人性的运动史,其方向是锁定的,即自由的普遍实现。自由的普遍实现,不在于理念价值意义上,而在于人类的自我意识的普遍实现上。
贰 — 社会学篇:历史演化的动力机制
人性当中的激情,是历史演化的根本动力。激情里包含着欲望,也包含着信仰,欲望与信仰有着相互生成又相互冲撞的复杂关系。
欲望,人类行动最为直接的动力来源,有生物性欲望,和社会性欲望。【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超血源群体的合作,在于信仰的出现。
文化差异,在最源初的起点上,呈现为三种差异:
- 制度/组织形式的差异,
- 用以对制度/组织形式进行正当性辩护(或批判)的信仰/观念系统的差异,
- 用来象征信仰/观念系统的物质载体形式的差异。
-- To Be Continu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