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线面的融合(一)
——吴冠中



点线面的交融(一)
——吴冠中
我一直以为吴冠中先生的《白桦树》是幅意境画(图五)。以前在画册上或是在画廊里,经常能看到他的这一些画,但真正仔细地看,才知道他有多么的厉害,这些画既写实又能表现出一种意境。为什么这些画看起来简简单单的几笔就能把那种感觉的形体都勾勒得恰到好处呢?其实他的画看似简单,难不难,只要临一临就知道了。每一笔好像自己都能画出来,但是画完拿远一看,就会发现自己画的是什么呢?他的画,是一眼就能看出好的来,一种雅俗共赏的好,甚至不需要有太多的绘画修养。就像是有人所形容的那样;他的画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春天的早上刚下完雨,太阳出来了,站在远处看,色彩真的好舒服,既能感觉到扑面而来的生命气息,又能感受到行意具备的氛围感。太有张力了,像是新生命的延续,向上生长的那种迫切感,感觉要冲出画外一般。
我在上海中华艺术宫看过吴冠中先生上世纪九十年代所画的《残荷》系列(图六)。有人说,这些画标志着他的绘画语言的全然解放。不是吗?枯萎的莲蓬被解构成颤动的点阵,倒影化作颤抖的色斑,整个画面成为生命轮回的视觉隐喻。生动画画的最高境界,就应该是活灵活现,让看画的人仿佛置身于其中。浓烈,随性,凌乱,多变。他的残荷真的很灵活,以为是抽象,后来发现是写实。特别是在艺术馆里看到的真迹,太美了,沉醉的那种。所以说,创造生命,以及用生命之源创造绘画,本身就是一件美好的事。也所以说是,他的画充满了生命力,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即便是一个绘画的门外汉,也能被其中充满人间烟火气的美所捕获。
如果说旅法画家赵无极先生是东西方艺术的桥梁,那么吴冠中先生则是中国传统绘画现代化的重要推动者。他以其独特的“点线面”构图法则,将中国传统水墨画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艺术风格。他的绘画之路,就是一条对传统深刻理解与大胆创新的之路。在他的绘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自然景物的独特观察与感受。他善于从平凡中发现美,用简洁的线条勾勒出物体的轮廓,再用丰富的色彩填充其间,形成一幅幅生动而富有韵律的画面。他的“点线面”构图,不仅增强了画面的形式美感,更赋予了作品深刻的内涵与情感。他通过画笔,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绘画的执着追求,都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有评论家说:他的绘画,具有开创性,创新性,也更具现代性。其实,他只是换了一个新的赛道,不同于传统绘画的一种新的创作语言和表现样式。所以人们一定不能拿本本主义的,拿传统的,拿老套的那个标准来加以衡量与评判,这显然是一种认知固化的,思想保守的行为,也错误理解了他的绘画思想以及形式美,抽象美等的系列观念。更低估了他在推动绘画现代化或者叫中国画的当代转型上所做出的重要努力与贡献。在他的笔下,水墨不再是简单的自然再现,而是成为了表达个性,情感与思想的载体,展现了一种全新的绘画语言和表现方式。
我以为,拿白桦树与残荷的对话,不正是生命轮回的最动人的注脚?春的序曲与秋的残章,在不同的画框里完成交接。这使我想起了额尔古纳河白桦林是温柔的,又是直爽的,养育着鄂温克的子民,还护卫着祖国的边界。也使我想起漫步在大明湖畔,常见去年的枯荷与新发柳芽共绘天然画卷,才恍然懂得吴冠中先生为何说,想画的已非荷塘,而是春与秋了。那些争论写实与抽象的声音,在天地这本大书前显得何其渺小。残荷的褶皱里藏着时光的经文,新柳的绿雾中蒸腾着永恒的诗意,而画家不过是撷取造物主洒落人间的吉光片羽,将生命的圆融与矛盾,都化作了水墨淋漓的顿悟。此刻再看画中那方寸天地,残荷何曾死去?它正以另一种形态重生。他用水墨凝固的这场春秋对谈,终究在人们心头种下了一颗禅意的种子,原来生与死的界限,本就如水中倒影般虚实相生。
我以为,吴冠中先生的画作中的点,线,面是物体神韵的生动诠释者。它们或是蜿蜒曲折的,如潺潺流淌的清泉,诉说着岁月的温柔与宁静。或是刚直挺拔的,似巍峨耸立的物体轮廓,展现出大自然的雄浑与坚毅。这些线条简洁流畅,以少胜多,却承载着物体的万千气象。随意几笔勾勒,便能让感受到物体的起伏,自然的奔腾。它们是画家与生物之间的心灵纽带。通过细腻而富有表现力的线条,将物体的灵魂融入画卷之中。使人们仿佛能触摸到物体的肌肤,聆听其心跳,沉浸于物体的怀抱,领略那超越言语的自然之美与生命之韵。
我也以为,人们面对这些绘画,仿佛能感受到大地的深沉呼吸,能触摸到岁月沉淀的痕迹。心灵在这雄浑的力量面前得到震撼与净化,于喧嚣尘世中寻得一方静谧的心灵净土,沉醉于这纯粹的绘画之美,不愿醒来。特别是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迷失于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心灵疲惫不堪。这些画便能引导人们放下尘世的纷扰,回归内心的本真,去感受自然的美好与生命的奇迹。
所以我说,吴冠中先生的画,绝非是一个简单的感官愉悦或是形式判断,而是心与物的观照,是一场跨越物体与精神边界的深度对话,是灵魂与世界相互触碰,相互交融的奇妙过程。
喜欢吴冠中先生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