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树洞(心事类,小说类)海纳百川,不拒细流更文800字点赞

一句诗改编成一部小说

2024-03-19  本文已影响0人  杂果铺子

《长安的荔枝》这部小说火了有好几年了,可我前几天才把它看完,是因为写作营老师布置了看书任务。我们不得不佩服马伯庸,他能从唐朝杜牧的一句家喻户晓的诗歌中(“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联想写出了一部热门中篇小说,可见他的脑洞之大、调查组织资料能力之强。我身在岭南,荔枝年年吃,诗歌年年读,也没写出什么相关的文章来。据说此书现在正在拍成电视剧之中,卓老师说,马伯庸的小说语言和结构很适合拍成电影电视,像电影剧本那样去写作,比较符合当下的口味,何乐而不为?

这本书说的是大唐天宝十四年,长安城小吏李善德在郊区看房买房时,在他同僚合作欺骗下,突然接到一个可以选择任务(愿意承担此皇家事务者可做荔枝使官):要在贵妃诞日之前,从岭南运来新鲜荔枝。李善德没有看清楚就签字答应了、稀里糊涂地成为荔枝运输使。

可是荔枝保鲜期只有三天,而岭南距长安五千余里,相隔千山万水,而荔枝有“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的特性,看起来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其他人都不愿意去承担这个“皇家美差”。但既然答应了,为了前途和家人,李善德决心放手一搏:“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李善得通过设计多条运输路线、多种存储保鲜方法,亲自带来马队从广东到长安走了一次测试,觉得有点把握才正式动手。到小说最后,从岭南到长安之间的漫长驿路中,九成九的荔枝由于各种原因中途毁损了。从石门山出发的浩浩荡荡的队伍,最终抵达长安的,只有区区一骑、两坛。坛内摆放着各种竹筒,筒内塞满了荔枝。至于荔枝到底是什么状态,就只能听天由命了。结果李被贬流放到岭南成为一农夫,保存了一条性命。这本小说沿袭马伯庸写作一贯以来的时空紧张感,不仅让读者看到了小人物的乱世生存之道,也感受到了事在人为的热血奋斗精神。

马伯庸虚构了李善得、广州种植荔枝的姑娘阿僮一家人、为了报恩给李善得除掉华南老虎的家奴无名氏、岭南地方官赵辛民等等人物,将笔墨大部分放在底层人民身上,不再津津乐道于宫廷妃子、皇室贵族们的故事,而是通过一个负责运输荔枝的小吏,去思考“荔枝来”背后隐藏的麻烦——具体谁负责运送这些荔枝及如何执行,帝王意志又给岭南果农们、普通老百姓带来了怎样的困扰。他力图通过这一枚小小的荔枝,洞悉背后帝王穷奢极欲、不恤民力的本质。李还遭遇了岭南刺史何有光和岭南地方官赵辛民的重重阻拦,双线纠缠之下任务难度直线飙升,可以说《长安的荔枝》是一部古装版的小人物职场打拼小说,讲述一个职场社畜拼命上岸的故事。在仅有七万余字的有限篇幅里,小说做到了情节紧凑,以荔枝转运作为主要线索,贯穿起李善德的个人命运和唐代社会的历史背景。

据说十年前马伯庸就有了写杨贵妃与荔枝的故事,经过多年的酝酿终于成形。因为张九龄宰相是广东人,广州增城的荔枝古代又是贡品,所以他把荔枝来源地定在岭南。他把大名鼎鼎的杜甫、杨国忠也安排进故事里,并多次出场。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作者文化涉猎的广博,如仔细研究了唐朝官府机构的组成和运作方法、旧时荔枝保鲜的农业技术、长安的里坊街巷组成、从长安到岭南沿路的地理人文气候等,共同构成了小说中山河万里的唐代风物,重塑了我们对晚唐大厦将倾时期百姓苦难、皇家奢靡之风的印象。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