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麦小丁】征集优质文章读书

读《吾国教育病理》有感

2018-12-13  本文已影响0人  吾欲善读

自从自己有了小孩以后,每每翻开微信朋友圈,发现周边的朋友或早或晚的,也开始了自己“晒娃”的生活,从最开始的奶粉衣服尿不湿,到再大一点的书籍玩具全家福,都是一派的其乐融融。偶尔点赞评论几句,都能获得那种幸福满满的讨论,自己也沉溺其中,享受分享和获得的乐趣。

随着时间的流淌,几年之后,朋友的孩子也开始陆续进入小学、中学。朋友圈的内容也开始发生变化,从最开始的分享童趣,到现在的发泄怒气和无奈,大有恨铁不成钢,你老子当年比你能多了的感觉。甚至还有的朋友会把辅导孩子学习的过程,用视频的方式发出来,那种咬牙切齿却又痛彻心扉的感觉,完完全全就上演了一幅“亲妈变后妈”的现代话剧。

还记得,自己和朋友也谈起过,作为当年“应试教育”的体验者,一定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再体验那种,枯燥乏味,早起晚睡的生活了。还一同畅想过以后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

到底是什么样的情况,让我们改变了自己的初衷,导致了“亲妈变后妈”的事件发生呢?

在没有看《吾国教育病理》这本书之前,一直认为是当爸妈的,有一种攀比的心态,总觉得自己的孩子要比别人的厉害才行,或者说出于一种危机意识,希望孩子就算不是赢在起跑线,至少也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但是读了这本书之后,其实发现里面的原因,远远不止于此。

上面说的两种心态,也并没有错,但是更多的原因来自父母本身就已经感受到了压力,现在的社会阶段,贫富分化逐渐拉大,一专多能的要求越来越多,花钱的地方比挣钱的地方多,即使在一种相对富裕的水平,家长们也是活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不是在危言耸听,很多行业已露出夕阳之态,如果你正好是在这个行业当中,沉浸多年,你会如何选择?是继续保持现有的乐观态度,还是理性的寻求改变,寻找新的提升之道呢?即使你是在一个欣欣向荣的行业,随着人工智能的成熟,行业当中也会选择竞争力更强的人,而你是否能够胜任,其实是不得而知的。于是10年代之后,职业培训行业、学习网站、学习APP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的大地上破土而出,霸占着多少成年人的大把时间。而他们还乐此不疲,努力参与其中。

大人的竞争,可以在一定程度的自由选择当中做出。但是小孩,尤其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实际上是没有选择的。所以,大人们抱着一颗未雨绸缪心态,充当起督促学习,提高成绩的“执法官”也是顺理成章的一件事了。

记得在提出“减负”之前,学校、老师和家长是站在同一阵线的,学校、老师拼命的教,只为把成绩提高上去,家长本身也乐于支持,虽然心疼在心里,但是看到成绩的提升,也是大感安慰。忽然有一天,教育部提出“减负”概念,让学校、老师、家长措手不及,不知所措。学校和老师还是愿意和以前一样拼命教的,大部分家长也是接受的,但是有那么个别家长,突然的心疼,到教育部举报了,学校和老师受到处罚,胆战心惊,不再拼命了。

但是成绩还是要的呀,怎么办?于是,学校就想了一个办法,把原本学校免费额外提供的服务,搬到外面课外学习的地方去,不就是既完成了教育部的要求,自己还能多一份收益吗?于是,一来二去,造成了这样的尴尬场面:

教育部:减负任务完成的不错,小学生每天都能在3、4点放学,有时间做课外活动

学校:减负真是好,早点放学,学校乐得清静,只要保证学生的分数就好

老师:我也不用给作业评分了,作业布置了就好,只要保证正常学习进度和分数就好

辅导机构:你们的娃3、4点就放学了,你们是想让TA无所事事的玩呢,还是来多提高点分数或者有一个专业技能呢,只要交钱就可以了

学生:虽然3、4点就放学了,但是有很多知识我听不懂,要考高分就需要弄懂啊,虽然我也想出去玩

家长:……

是啊,家长怎么办?家长有三个选择,其一是自己接孩子,自己辅导孩子,就很容易出现文章开头的一幕,而且能保证3、4点就不上班的,很少,大多数都会影响自己的工作,从而给家里另一半增加负担。其二是找人接孩子和辅导孩子,一般是自己的父母或者保姆,这样自己是可以解放出来了,但是成绩和辅导质量得不到保障。其三就是把还在放到辅导机构,这样就增加了相应的经济支出,变相的增加了生活的压力。

竞争这么大,压力这么大,我们就不能轻松一点吗?

答案是:不能?

从《吾国教育病理》阐述了两个主要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中国没有进行有效的教育分轨制,它最大的作用就是在一定的综合教育之后,进行一定的专业导流的机制。比如分轨制做的最好的德国,在进入小学4年之后,就会根据学习成绩以及自己的对专研学习的兴趣,选择或分配到主体中学、实科中学和文科中学当中。主体中学,就是职业技术学校,可以为那些无心专研的学生培训出一技之长,获得在社会中安身立命的技术和技能。文科中学,就是向那些有心专研学术成果的学生,提供一个继续向上,安心学习的环境。而实科中学,就是介于主体中学和文科中学之间的一个缓冲地带,让那些还没有确定未来方向的学生,获得更多的咨询后再进行选择。

看起来,按照中国现有的教育布局模仿执行起来很简单,但是其实里面有一个最根本的困难,那就是尊重。在英国、德国这些教育分轨制的归家,从主体中学,实科中学的毕业生跟从文科中学的毕业生在社会地位上实际上是差不多的,但是在中国,至少在现阶段,是没有办法做到的。

第二个原因,则是中国现阶段的家长,输不起。为什么这么说,其实中国之前是有教育分轨制的,只不过不是在学校当中进行,而是在家庭(族)里面进行的。比如,曾国藩的学习成绩好,而其家兄无意仕途,家族里面就做出了选择,曾国藩出仕为官,其家兄掌管家务。我们的毛泽东主席学习成绩相较于弟弟毛泽民学习成绩更好,在当时家庭条件只能供一个读书的情况下,毛泽东被家庭送去湘乡东山学堂进行深造,毛泽民则辍学在家。这里的两个例子,说明一个家庭(族)是可以根据家庭(族)的经济情况,或者个人志向,来有效的做出取舍的。

而现代家长们能不能做到呢?至少目前大部分的家庭做不到。因为大部分的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他们只能把这唯一的鸡蛋,放在他们觉得最好的篮子里面。

所以,虽然明白了这些道理,我们也无力改变方向,只能顺应着,期待自己和孩子能够做到最好。

在未来,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品牌,每一个人都是在人际关系当中的一个枢纽,更多传统密集劳动型的岗位会被智能化的机器取代,所以我们在孩子们小的时候,除了正常的学业以外,更多的去培养创造性,想象力的发展,才是在未来提升孩子们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