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终于承认了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

我最讨厌这种刚开学,没有考试也没有课的日子了。拉上窗帘关上灯,百无聊赖地躺在床上一睡就是一下午。然而通常是睡不醒的,只会越睡越困。似乎每当闹钟想叫你起来的时候,就会有一双巨大的邪恶的手抓住你,将你拉回那深沉的,无边无际的梦境中。
挣扎着睡醒之后又会被强烈的孤独和失落包围,仿佛这世界只剩下了自己。一定要马上拉开窗帘看一看外面明媚的阳光,看一看楼下缠绵的小情侣,才会觉得安慰。
成年之后总觉得枕头不舒服,过一段时间就要换一个,换下来的枕头又不舍得扔,便全塞进本就不大的柜子里。室友问我,“怎么开学后就没见你打开过柜子?”我说:“因为塞得太满了一打开就会有很多东西掉下来啊。”
散漫的生活过得久了,随便一件小事好像就可以耗尽自己的体力。
但意识并没有跟着身体一起堕落。常常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觉得这样不思进取的自己太过不堪。
微机老师在上课时问:“听明白了吗?我讲的都听懂了吗?”没有人抬头,也没有人回答他。
他叹了口气说:“你们每天来上课,坐在后面玩手机睡觉,有意义吗?你们做实验时心不在焉,数据不对也不找老师问,回头抄一份实验报告交上去,有意义吗?我真的很替你们发愁,你们每天都在做这些没有意义的事情,什么时候才能学到东西,你们将来怎么办。”
我抬头,看着他脸上的汗水,对旁边的室友说:“我喜欢这个老师。”
“你有病吧,他带的班挂科率是最高的。”
可他在为我们担心,这份担心让他很痛苦。
“身边的人和我一样”这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无非是块催眠自己的遮羞布。突然有人帮我揭掉它,竟然觉得很痛快。
一个人的时候总会想起高中的自己。十几岁时心思敏感细腻,却又无人可说。所以,哪怕每天都有写不完的作业,也忍不住要抽出时间把说不出口的话写在日记本上。在日记本上勾勒未来的生活,幻想自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告诉自己要努力,要做和安妮宝贝一样的人,活的安静且热烈有力。
现在我20岁了。活的安静却从来都不热烈有力。想要成为的人,依旧离我很远。
于是下定决心改变。不上课时去自习室学习,晚上再去操场跑五公里,然后拖着沉重的双腿一瘸一拐地回寝室洗澡。
就这样过了一个月。双手长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泡泡。让人看了起鸡皮疙瘩。
医生说是压力太大,过分焦虑和紧张造成的。我看着他,不可置信地说:
“我压力不大啊。”
他笑了,问我:“昨天晚上做梦了吗?”
“做了。”
“梦见什么了?”
“毛概演讲。”
他满意地摆摆手。
我突然意识到,一直睡不好,或许不是枕头的原因。
有人说努力会产生焦虑。我却觉得焦虑并不是努力本身产生的,而是来源于迫切地想要看到努力后的不同,想要扭转生活轨迹却无能为力的失落与挫败感。
妈妈一直对我有很多要求。似乎要做到孙悟空的三头六臂才满意。八岁时,她骑着电动三轮车载我去干妈家的路上,突然把车停下要我来开。抱怨着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会我就不会。我不情愿的坐上驾驶位,听她在耳旁唠叨:“这么简单一学就会。”然后把车开进了路旁的玉米地里,和她站在路边,看着深陷在泥土里的车轮一筹莫展。
如今她不再要求我做开电动三轮车这种简单的事情了。她开始希望我毕业后能开一个大公司,做像董明珠那样的人。
我第一次对她说,我做不到。
曾经觉得人要有野心,要敢想敢做。于是把她的要求当作自己的要求,并且因为不会开电动车而失落,从小就觉得自己比别人笨。
可如今却觉得这些野心空洞虚无,甚至有些狂妄。
成功的人,说起自己的成功,通常是轻松的。似乎只要努力,只要坚持,就能够做芸芸众生中青史留名的人,就能够过上安稳的生活。
中学时觉得“高考只是人生的一座小土丘”这句话很对,认为高考似乎并不像我想象中,家人老师口中那般至关重要。可如今才发现,说这句话的八月长安原来是高考状元,是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毕业的。她或许只是想缓解一下众多将要面临高考的读者紧张的情绪,又或许,她已经是高考的胜利者,没有经历过普通本科的人对于名校和学历的渴求。而我却把这句话奉为圭臬当作不努力的借口,当作高考失利的借口。
我得承认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没有超凡智力的人,一个没有足够多的勇气和运气的人。
我得接受努力后收效甚微的自己,接受这样平凡的人生,以及平凡的未来。
然后做现实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