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有意思好玩的历史千古风流人物

魏无忌 赢政 刘季

2018-10-04  本文已影响12人  北冥Master

魏无忌,赢政以及刘季,这三人貌似搭不上边,实则非常有关系。

嬴政

先说嬴政。
赢姓,赵氏,名政。秦庄襄王(子楚)与赵姬之子。吕不韦称之为“奇货可居”的一家人。
嬴政自称秦始皇,民间也称“祖龙”。2000年封建朝代的开创者,中国大一统王朝奠基人。
统一六国,平百越,击匈奴,终祖龙一生,几无对手,藐视天下。
祖龙公元前259年在赵国出生,13岁即位(公元前247年),22岁亲政(公元前238年),41岁统一全国(公元前219年),50岁崩(公元前210年)。死后葬在骊山陵。
亲政之前,大权在吕不韦,也就是公元前238年之前的秦国军政大事跟他没有太大关系。
千古一帝,在世时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几乎沿用至今。

统一六国,收百越,建立大一统之中国
统一文字,度量衡
取消分封制,采用郡县制
修筑长城,抵御北方蛮族
收天下兵器,收天下图书
以法家思想治国

。。。
在世时没有任何人能称为对手,即使是匈奴,也照打不误。修建从咸阳到包头的秦直道,就是为了快速从咸阳发兵进攻匈奴,可惜当时的匈奴根本不经打。只得派蒙恬修长城,以建万世之屏障。
始皇帝千算万算,如何也没有想到赵高会修改自己的诏书,而且自己最信任的丞相居然还会背叛自己。李斯著名的“老鼠论”害了他自己。始皇帝成就了千古一帝,而李斯却没有称为千古一相,最后被腰斩弃市。
历史没有假设,如果李斯能坚持,扶苏能正常即位,以扶苏的仁慈,蒙恬蒙毅的能干,能否早20年就达到文景之治的盛况?
秦法严苛,役民过重,秦始皇灭六国以后,南平百越(50万军队),北击匈奴(30万军队),同时修建长城(20万军队)。同时在外攻战的军队不下百万,运转民夫何止千万。几乎每天秦帝国都在忙,始皇帝闲不住啊。奈何祖龙威严能干,也就张良时不时找人刺杀一下,崩的时候山东豪杰也不敢造反。
祖龙文武全才是一定的,残暴也是一定的。知人善任虽说不是100分,至少也是99分。最后一分被赵高和李斯拿去了。
终2000年封建社会,始皇帝排第二,谁敢排第一?

魏无忌

史称“信陵君”,战国四公子之一,其实其余三人根本不足道。
信陵君出生年月无史载,只知道是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异母弟。两兄弟都是死于同一年:公元前243年。
信陵君死后18年,即公元前225年,魏国为秦国所灭。
很奇怪,魏国国君从魏文侯到魏王假(秦灭魏时魏王)总共8代,只有魏惠王的生卒年是确定的,其他人的出生年份都不清楚。
所以我们只知道信陵君死于公元前243年。这时候赢政才17岁,还没有行冠礼,也没有亲政,应该跟始皇帝没有什么交集。
信陵君他哥魏安釐王第一个以养男宠闻名,他的男宠号为“龙阳君”。
史载信陵君养食客3000人,人数上也超过其他三人。信陵君与其他三人相比,有以下三大优点:

1 尊贤重士,宽厚仁爱
2 知人善任,识人之能
3 远见卓识,真才实干

第一点,尊贤重士应该来说,四公子都能做到,但是宽厚仁爱这四个子那是发自肺腑,只有信陵君拥有这个特质,其他人则从现有史料看不出来。这点从两个实例可以看出:
第一个事例是夺晋鄙军救赵。此事发生在公元前257年。公元前260年赵国长平之败,公元前257年,秦军趁势包围邯郸。赵国求救于魏国和楚国,但是秦昭王派使者威胁魏安釐王,因此魏安釐王命令救援赵国的军队(由晋鄙率领)停在边境。楚军也已到达魏国边境,但是救援赵国也需要通过魏国境内。信陵君门客侯嬴献计夺取晋鄙以救赵。信陵君预料到晋鄙为忠臣良将,必不会轻易交出军队,因此此次晋鄙必死。信陵君因此为之悲泣。夺取晋鄙军以后,信陵君命令士兵中父子同在军中者,父亲回家,兄弟同在军中者,兄长归家,独子一人者,回家赡养父母。此举虽然从军事上考虑精兵速进,但是同样体现出信陵君的宽厚仁爱的高贵品格,自然部下争先效死。
第二个事例,信陵君曾经给魏王分析秦国的情势:“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茍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此天下之所识也,非有所施厚积德也。”,秦国当时秦昭王晚期,秦庄襄王时期,实现的政策仍然商鞅所制定的“以利驱民”所谓军功爵制度。但秦相对于中原各国来说,还是属于非常野蛮的征服方式,这是为信陵君所不耻的。

第二点,在识人用人方面,信陵君应该远远超过其他人。孟尝君门客除了冯谖出名就是鸡鸣狗盗之徒,名字都没能留下。平原君门下只有一个毛遂留下名字。春申君门下只有一个朱英留下名字。信陵君门下至少四人留下名字:侯嬴和朱亥,毛公和薛公。第一次救赵是侯嬴和朱亥协助(公元前257年),第二次救魏是毛公和薛公协助(公元前247年)。两次都非常成功战胜秦军。第一次是联合楚军反包围围攻邯郸的秦军,秦军两万人投降,第二次五国联军救魏,大败名将蒙骜率领的秦军,联军乘胜追至函谷关下。此时正是始皇帝的爹,吕不韦的拜把子秦庄襄王子楚当政,相当害怕魏无忌,因此采用离间计让魏安釐王解除魏无忌兵权,魏无忌也就夜夜笙歌,纵情酒色,没几年就死了(公元前243年)。信陵君一死,秦国便派蒙骜加紧攻魏,18年后灭魏(公元前225年)。

第三点,远见卓识方面主要见于魏无忌给魏安釐王分析韩,魏与秦的关系,以及魏国都城可能被水淹的预言都一一被验证:“夫韩亡之后,兵出之日,非魏无攻已。秦固有怀、茅、邢丘,城垝津以临河内,河内共、汲必危;有郑地,得垣雍,决荧泽水灌大梁,大梁必亡。夫存韩安魏而利天下,此亦王之天时已。通韩上党於共、甯,使道安成,出入赋之,是魏重质韩以其上党也。今有其赋,足以富国。韩必德魏爱魏重魏畏魏,韩必不敢反魏,是韩则魏之县也。魏得韩以为县,卫、大梁、河外必安矣。今不存韩,二周、安陵必危,楚、赵大破,卫、齐甚畏,天下西乡而驰秦入朝而为臣不久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韩魏互为屏障,韩国被灭,魏国离灭亡就不远了。大梁虽很难攻下,但是可以用水灌大梁。这些都被一一验证。
真才实干方面,信陵君两次攻秦都大胜而归,第二次还是五国攻秦,秦国统帅是名将蒙骜,也就是蒙恬蒙毅两兄弟的爹。此战之后,信陵君声威大震。此战之后,秦国也消停了几年。信陵君有“魏公子兵法”流传后世,汉书有载,现已亡失。从战果上看,信陵君是真正懂军事,懂人才的实干家,一听说信陵君成为上将军领军出征,天下赢粮景从,焉有不胜之理?

今天看信陵君的这些事迹,都会感受到一个高贵品格的公子,但是此公子哥并非纨绔,他仁爱宽厚,尊贤重士,知人善任,真才实干。“天下贤者无有及于公子”。信陵君几乎没有什么缺点,相比同时代的那些人,信陵君像一颗耀眼的星星闪耀在那个野蛮杀戮,尔虞我诈的年代。

太史公和刘季都是信陵君的忠实粉丝,太史公不仅给他作传,还慕名去他的家乡探访:“吾过大梁之墟,求问其所谓‘夷门’。夷门者,城之东门也。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名冠诸侯,不虚耳。高祖每过之而令民奉祠不绝也。”

魏公子无忌死后葬在大梁,也就是今天的开封,据说在今天的开封南护城堤外金钟李村西侧,由于历代黄河泛滥,陵园已不复存在,只剩下封土堆。但其故事将永远流传在华夏土地,其人将永远受人敬仰。

刘季

大汉皇帝登场。
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然而太史公为刘邦作传时名为“高祖本纪”,因此后世多称汉高帝,汉高祖。
刘季出生于公元前256年,崩于公元前195年。总共当了8年皇帝。
其实刘季只是比赢政小三岁而已,不过刘季比赢政命长,赢政虚岁50岁,刘季虚岁62岁。足足多了12岁。都是命。
公元前209年,刘季响应陈涉起义称沛公,公元前207年,刘邦进入关中,秦王子婴(据说是始皇弟弟成蛟的儿子)向刘季投降。秦朝灭亡。同年被项羽封为“汉王”,领巴,蜀,汉中地,都南郑。公元前206年,刘季从汉中出兵,楚汉战争正式开始,公元前202年,项羽在垓下战败,自刎而死。同年,刘季在定陶正式称帝,定都长安,恢弘的大汉朝建立。汉族也有了自己大气的名字:“汉”。
刘季开始起兵时已经48岁,同时代项羽只有24岁,项羽可谓英雄出少年,刘季可谓垂垂老矣,楚汉战争打了4年,结果确是刘季胜,项羽败。用太史公的话来说,“沛公一战定天下”。照理说,项羽这么年轻,刘季熬死赢政,项羽也能熬死刘季,但是历史不能假设,汉朝400年由刘季开创。
刘季有如下三大优点:

宽厚仁爱
知人善任
从谏如流

相比之下,项羽以上三点皆缺。
第一点宽厚爱人体现刘季不嗜杀,不随便杀人,也不搞株连,不搞屠城。这也是刘季军力不强,却能快速壮大,最终提前进入咸阳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晚年大杀功臣,但也仅限于本人,并未殃及宗族(韩信被夷三族是吕后所为)。
第二点知人善任体现在刘季手下谋臣武将如云,而且不断增加,而项羽则是越打越少。刘季手下谋臣:萧何,张良,陈平,夏侯婴,张耳,郦食其,刘敬。武将有:韩信,曹参,樊哙,卢绾,周勃,灌婴,郦商,刘贾,彭越,英布,靳歙,王陵。相比项羽的谋臣留下名字的只有范增一人,武将也仅有龙且,钟离昧,周殷,项声,项它,项悍等。英布,彭越都背叛了项羽,跟了刘邦。
第三点从谏如流体现在有人给刘季提建议,刘季基本上能很快作出正确的判断,不会拖拖拉拉。杀人也是非常果断。比如鸿门宴回来,立诛曹无伤。刘季不喜欢儒生,但是只要郦食其,叔孙通,陆贾说的有道理,立即采纳实行。当然刘季基于自己的世界观有自己准确的判断,这是核心所在。在这点上项羽非常吃亏,想必是年轻时候不是逃避秦朝官方追捕,就是逃避仇家追杀,项梁估计都没有机会教他天,地,人之间平衡与和谐的关系。项羽还带着国仇家恨(项燕是项羽祖父,被秦军所杀),仅仅懂得使用武力,焉能不败?
刘季的老爹是个土地主,经常骂刘季不事生产,刘季的世界观显然也无法从刘季老爹那里获取,那么刘季的世界观是如何形成的呢?
先来说说刘季的祖先世系。
汉书.高帝纪有云:
“春秋晋史蔡墨有言,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事孔甲,范氏其后也。而大夫范宣子亦曰: 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范氏为士师,鲁文公世奔秦,后归于晋,其处者为刘氏。刘向云:战国时刘氏自秦获于魏。秦灭魏,迁大梁,都于丰。故周市说雍齿曰:丰故梁徙也。是以颂高祖云,汉帝本系,出自唐帝,降及于周,在秦作刘,涉魏而东,遂为丰公。丰公盖太上皇父,其迁日浅,坟墓在丰鲜焉。及高祖即位,置祠祀官,则有秦、晋、梁、荆之巫。”
以上文字来自刘向,描述了刘季的世系,这个应该不是编造的,因为当时刘姓的世系还有重要一支是姬姓刘氏,世代为周王卿士属于贵族,刘季这一支属于没落士族。
“鲁文公世奔秦,后归于晋,其处者为刘氏。”,说的是士会奔秦后又归晋。这件事发生在春秋秦康公时代,士会是晋国贤臣,世称“范武子”(在晋国封地为范),晋国六卿之一。公元前620年,因为晋国立储的原因留在秦国。这件事左传有详细记载。士会后来离开秦国回到晋国,但是有一子留在了秦国,并且恢复祖先姓氏:刘。在战国时,估计有刘氏子弟被魏俘获,成为魏人。公元前361年,魏惠王从安邑迁都大梁,刘氏子弟也跟着来到大梁。公元前275年,秦国相国魏冉围魏,刘氏又迁往丰邑:沛丰邑中阳里。公元前225年,魏国灭亡。
史记.高祖本纪有云:“高祖,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
史记.楚元王世家有云:“楚元王刘交者,高祖(刘邦)之同母少弟也,字游。高祖兄弟四人。长兄伯早卒,封其子信为羹颉侯。而王次兄仲于代”。
史记.韩信卢绾列传有云:“卢绾者,丰人也,与高祖(刘邦)同里。卢绾亲与高祖太上皇相爱。及生男,高祖、卢绾同日生,里中人持羊酒贺两家。及高祖、卢绾壮,俱学书,又相爱也”。
汉书.楚元王传有云:“楚元王交字游,高祖同父少弟也。好书,多材艺。少时尝与鲁穆生、白生、申公俱受《诗》于浮丘伯。伯者,孙卿门人也。及秦焚书,各别去。”
刘季是士会的后人,这个不假,而且刘季是读过书的,刘季最小的弟弟刘交还是跟大儒一起学习的人,文化程度最高。虽然刘季的父亲刘太公没有仕宦,但刘家还是有向学的传统,而且刘太公有田产,因此刘季年轻时代应该过的很不错,在战国时代实行普遍兵役制,居然全家没有一个人男子被征召入伍,也是很奇怪的事情。
关于刘季年轻时候的事情记载非常少,且只言片语:
史记.魏公子列传有云:“高祖始微少时,数闻公子贤。及即天子位,每过大梁,常祠公子。高祖十二年,从击黥布还,为公子置守冢五家,世世岁以四时奉祠公子。”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有云:“张耳者,大梁人也。其少时,及魏公子无忌为客。”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有云:“秦之灭大梁也,张耳家外黄。高祖为布衣时,尝数从张耳游,客数月。”
史记.陈丞相世家有云:“王陵者,故沛人,始为县豪,高祖微时,兄事陵。”
汉书.高帝纪有云:“十二月,诏曰:“秦皇帝、楚隐王、魏安釐王、齐愍王、赵悼襄王皆绝亡后。其与秦始皇帝守冢二十家,楚、魏、齐各十家,赵及魏公子亡忌各五家,令视其冢,复,亡与它事。”
丰邑与魏国都城大梁直线距离大概200多公里,古代来说还是挺远的,但丰邑和大梁(如今开封)中间只隔着一个商丘(宋国都城),中间全是平原,而且大梁,商丘,彭城三者都是军事重镇,交通自然极为方便。
刘季年轻时崇尚游侠,先是跟着县豪王陵,兄事王陵。显然信陵君的威名,才名,贤名传播很广。至少刘季年轻时听说过,而且非常敬仰:“高祖始微少时,数闻公子贤”。刘季与张耳年轻时就相熟,正因为信陵君这个交集。刘季年轻时慕名前往大梁投奔信陵君,但此时信陵君已死,门客都已散去。听说信陵君门客张耳在外黄(今商丘民权),刘季又辗转去外黄拜访张耳,“尝数从张耳游,客数月”,想必刘季与张耳宾主相善,刘季与张耳后来成为儿女亲家(吕后生的女儿鲁元公主嫁给张耳儿子赵王张敖)。刘季从张耳那里也了解到更多关于魏无忌的尊贤重士和大破秦军的故事。从王陵,张耳到信陵君,县豪到国士,一步步提升刘季的眼界,一步步拉开与项羽的距离。刘季虽然没有像项梁一样的叔父尊尊教诲,但是他凭着自己一腔热血和对信陵君的敬仰,从丰邑到大梁,完成自己世界观的构建。
“秦皇帝、楚隐王、魏安釐王、齐愍王、赵悼襄王皆绝亡后。其与秦始皇帝守冢二十家,楚、魏、齐各十家,赵及魏公子亡忌各五家,令视其冢。” ”守继绝世“是一个传统,让那些贤德的君王世代享有祭祀,商汤王,周武王都是这样做的。魏公子虽非王公,但跟其他诸侯王一样享受同等待遇的祭祀,少年时代刘季的追慕之情到老也不曾忘。
“及即天子位,每过大梁,常祠公子。高祖十二年,从击黥布还,为公子置守冢五家,世世岁以四时奉祠公子。”
每次过大梁,都要去祭拜魏无忌,刘季崩前最后一次出兵攻打淮南王英布,得胜返回长安,经过大梁时,还去祭拜一番,并安排守冢,立下规矩:世代,四时,祭拜魏无忌。
魏无忌永远在刘季心里,成为无可替代的偶像。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