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一年后,我的复盘
临近春节,昨天又开始降温。今早起来,树叶上,地上都已经积雪了,大片大片的雪花飞舞盘旋着,映亮了灰蒙的天空。
许是洋洋洒洒的雪片在空中溜达累了,下午就慢慢的散去了。这样的天气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来杯热茶,喝杯现磨的咖啡,真是幸福的不得了。
喝着茶,就想起了上周众爽战友跟我聊读书会的事。聊着聊着,我发现,即使是做的不那么成功的读书会,居然也能讲出个一,二,三。
好吧,那我就把去年作读书会的过程资料整理下,收获不大有一些,心得体会不深有一些,经验不多有那么一点,当然得到最多的是自己的体验。
第一节:邀请后,从被动到主动
2023年的春节前,认识多年的谭总聊天的时候说,想做一个读书会。当时因为日子已经临近春节,我们当时商定春节以后就开始。
谭总进入互联网这个泳池比较早,他做自己的知识星球已经好几年了,所以有自己的微信社群。
春节过后,谭总迅速选定了要读的书,还有读书会的游戏规则。成立了微信群,几天之内就拉了一个一百多人的微信群,做起了第一期公益读书会。
刚开始,就我和谭总两个人,我想如果只有我们两个人分享工作量就太大了,所以刘仿照当时星火燎原读书会的模式,发动微信群众的力量,大家一起领任务共读。但即使是这样,最终还是我和谭总领的任务最多。我俩是发起人,多做贡献也是责任范围内。
同时呢,读的第一本是李红波老师的书,对我自己来说。也想在输出的过程中去自己也能学习,倒逼输入这件事对我是有利的。
总之,虽然啥都没有,第一期读书会就如火如荼的开始了。
有一天上午,作者李红波老师关注到了我,来加我的微信,由此又开始了我和李红波老师另一条线上的故事。
等到第一本书读完,一起共读的几个人都觉得很不错,又开始积极推动第二期读书会。
第二段:从主动到放弃
决定做第二期读书会之前,先组建了团队。(人名?)小伙伴们开了好几次会,讨论如何收费,如何做海报,如果开圈子,如何打卡,然后还做了问卷调查,总之倒腾了不少时间。
等终于把书选定,报名的海报发出去,好家伙,定价29.9的读书会,才三十多个人报名。几个人都有点泄气,但是发出去的邀请,泼出去的承诺,还是要好好的认真点对待。
同样的,人脉丰富的谭总又把作者请到了读书群里。
第二期从策划,到准备,到正式开始,足足准备了一个多月。其实现在回头去看,第一期一百多个人,是免费的,到第二期付费有三十多个小伙伴报名,成绩其实是很不错的。可以那个时候不知道这里面的逻辑,自己把自己否定了。
其实,第二期做完以后,大家的热情明显降低了,虽然还是开过几次会,但最终不了了之。我正好从五月份报了喜马拉雅的课程,精力一时无法分散,也就听之任之的放弃了。
第三段:分析得与失
得:
✔失败的经验也是经验。
✔深度读完两本书专业书。
✔输出的同时,对书的理解又加深了。
✔因此与两位大咖老师结缘,同时跟李红波老师深度链接,学习了很多。又了机缘在喜马强播了红波的书,进一步传播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锻炼。
失:
✔没有继续去尝试,去迭代,去更新。
✔没有梳理形成最终的成果。
✔没有进行深度的复盘。
✔读书群的小伙伴没有去深度连接。
✔社群里的互动气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