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传习录》中答陆原静书(二)09
【原文】
来书云:“佛氏又有‘常提念头’之说,其犹孟子所谓‘必有事’,夫子所谓‘致良知’之说乎?其即‘常惺惺’,常记得,常知得,常存得者乎?
于此念头提在之时,而事至物来,应之必有其道。但恐此念头提起时少,放下时多,则功夫间断耳。且念头放失,多因私欲客气之动而始,忽然惊醒而后提。其放而未提之间,心之昏杂多不自觉。
今欲日精日明,常提不放,以何道乎?只此常提不放即全功乎?抑于常提不放之中,更宜加省克之功乎?虽曰常提不放,而不加戒惧克治之功,恐私欲不去。若加戒惧克治之功焉,又为‘思善’之事,而于本来面目又未达一间也。如之何则可?”
戒惧克治即是“常提不放”之功,即是“必有事焉”,岂有两事邪?此节所问,前一段已自说得分晓,末后却是自生迷惑,说得支离,及有“本来面目未达一间”之疑,都是自私自利、将迎意必之为病。去此病自无此疑矣。
【译文】
你信中说:“佛家还有“常提念头”的说法,这和孟子的“必有事焉”和老师说的“致良知”是一个意思吗?也是老师上次教我的“常惺惺”,时常保持清醒,时常要记得,时常要知得,时常要存养对吧。
假如我把这念头提着,而事物到来,我必然有恰当的回应之道。但就怕这念头提起的时候少,而放下的时候多,那功夫就间断了。况且这念头的放失,大多是因为私欲和外来的扰动,要突然醒觉,才意识得到。在念头放失之后和提起来之前,人心昏聩杂乱常常不能自己觉察,现在想使念头日益精进明亮,常提不放,有什么方法呢?单单一个常提不放,就是全部的功夫吗?还是在常提不放的同时,还应该再加上省察克治的功夫?常提不放,但不加以省察克治的功夫,恐怕私欲不能被克去;如果加以省察克治的功夫呢,就又成了我上封信说的“思善”了,心体又不在“本来面目”上。该怎么办才好?!
戒慎恐惧,省察克治,就是常提不放,就是必有事焉,哪有两件事?你这封信问的,上封信已经问过,我也回答得非常明白了。你自己却又生出迷惑,说得支离破碎,又说出“思善”和“本来面目”难一致。这都是自私自利、刻意追求造成的弊病。去掉这个病,自然也就没有什么疑问了。
【浅谈】
1、没办法,还是心急。别说圣人弟子,我更多的时候是如此。虽说天下万事万物脱不了一个因果,但天下神器,不是造车造零件,不是一个因对应一个果,而是多种因对应多种果。
2、所以不要应对,不要太下功夫,佛系一点反而好!世事无常、人世沧桑,太多的不确定性,少则得。别想什么都要,否则便像陆澄,心太狠太急,反而限入文字游戏。
3、稻盛先生说“敬天爱人”,无论佛说“常惺惺”,孟子的“必有事焉”,还是先生的致良知,说法不一,本质一样,前提都是一个“敬”字。都是强调存养省察功夫不可间断。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