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七章
【原文】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wǔ)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译文】
最好的领导,人民只知道他的存在;次一等的,人民亲近他赞美他;再次一等的,人民害怕他;最次一等的,人民轻侮他。诚信不足,就有人民不信任。慎重啊,爱惜言行。功成事遂,百姓都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注释】
①太上:至高无上的,最理想的。这里是统治者治理国家达到最理想的状态。
②犹兮:悠哉自得的样子。
③贵言:珍惜、重视言语,引申为不随便发号施令。
④自然:自己本来的样子。
【解读文章大意】
统治者治理国家最理想的状态,就是被统治的人民只是知道他的存在而已,这种理想的状态相当于“不治而治”,统治者本身只是一个代表,与人民之间相对平等,没有差别和约束;认为统治者非常英明,愿意亲近他;再次的统治状态就是人民害怕统治者。
这种状态并不理想,统治者可能是采用暴力等非常手段控制人民,但还能够让人民听信或者听从自己的统治。
最差的统治状态即是人民反对统治者,甚至反过来侮辱统治者,也就是形成了反抗。一个人如果不守信,失去了信用,那么,其他人就不会信了他。
古时候最好的统治模式,就是统治者能够与人民愉快的相处,而不随便向人民发号施令。在遇到困难或者集体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即使事情顺利解决,大功告成,统治者也不会向人民居功,百姓也不会特别感激统治者,而是认为:这些都是我们自然做成的这一种统治状态,同样是接近于“道”的统治。
【自己的感悟】
这一章里,老子把统治者按不同情况分为四种,其中最好的统治者是人民不知道他的存在,最坏的统治者是被人民所轻侮,就是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才不信任他呢!处于中间状况的统治者是老百姓亲近并称赞他,或者老百姓畏惧他。
老子理想中的统治者是:具有诚信扑实的素质,他悠闲自在,很少发号施令,政治权力丝毫不得驾临于人民身上,即人民和政府相安无事,各自过着安闲自适的生活。很明显就第一种是最好的统治者。
如果人不能守信,不异于别人对他失信,当信用消失的时候,肉体就没有了灵魂。
诚信是伟大的,你只要轻轻迈出诚信的一小步,就能让社会前进一大步,诚信是微小的,他只占据心灵的一个很小的角落,就温暖了我们整个人生。
只有诚心才能换来诚信,老子的这一章中,诚信其实就是“大智慧”。
网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