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拆不成器

燃拆 | 计划赶不上变化?常常感到无力?延展一下,做好计划,拥抱

2018-09-01  本文已影响46人  豆小燃

你真的了解“计划”这件事情吗?

想要练习英语口语,制定了一个月计划,月底一看,各种临时的事情,计划只完成了20%,甚至更少?怀疑自己定了个假计划?

下了决心,晚上要去健身房,十天过去,每天依旧回家吃吃喝喝加上葛优躺?负罪感充满了整个屋子……

列了读书计划,看了一半看不下去了,深刻地怀疑自己给自己挖了个坑……无力感来袭。

然而,下个月一开始,一大堆计划又来了,那么问题来了——

我们为什么这么喜欢做计划?计划到底给我们带来的是正向激励,还是会成为我们的一个思想负担?

我们总是认为计划是一种好的习惯,却忘记了计划执行过程中更重要;我们倾向于认为获得更多,然后才能做的更多。实际上,我们可以运用以少为多的延展思维,在不断行动的过程中将计划梳理,拥抱并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发掘被忽略的价值。

美国大学教授斯科特·索南沙因的《延展:释放有限资源的无限潜能》这本书揭示了局限可以让你获得自由,而一味贪图更多却不仅对你的精神健康有害,还能毁了你个人和事业的成功。无论你是想构建更好的生活,还是想创立更好的事业,这本书都可以让你受益匪浅。从0.01到1000.01,100001倍的距离,需要走多远?你需要做的,只有延展。我们很难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但我们可以学会更加合理地去利用。

我们喜欢做计划,是因为这是我们从小就熟悉的事情。我们从幼儿园时期就开始学习做计划,等到成年时,计划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根深蒂固的一部分。人们做什么事情都会做计划,不论是如何过周末,还是如何过退休生活。各个组织机构也喜欢做计划,小到短期目标,大到长期发展规划等。我们往往都愿意相信,好的结果来自详细的计划。

当我们拥有充足的时间和信息等资源时,计划确实可以创造奇迹。但问题是,即使是资源最丰富的组织机构和个人,他们在做计划时也需要就许多未知因素做出不大可靠的假设:竞争对手可能采取的行动,愿意购买新产品的客户比例。然后,我们就会根据这些假设做出关于未来的计划,但很快我们就忘了计划中的预期结果是建立在这些靠不住的假设上面的。而且,如果我们不喜欢自己得出的预期结果,我们还能回过头来修改假设,知道得出自己最初想要的答案为止。

为克服计划中可能存在的缺陷,我们甚至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寻找未知问题的答案,这是做计划的基础。但是,恰恰是我们对事无巨细的追求拖延了我们的行动,而在我们拖延行动的过程中,周遭的环境可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终,我们花费大量时间做的计划,为的却是一个不复存在的世界。

那么,详细的计划真的这么可怕吗?是不是就不需要做计划了?干脆直接行动就可以吗?比如想要去健身,就不列计划了,直接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吧!反正计划也没什么用?刚开始的时候,要去平衡计划和行动的关系的确有点难,但这正说明我们需要在这方面不断提升呢!

实际上,做计划并不是不好,该列计划的时候,我们还是要认认真真地写下来的,计划能够给我们动力,也能够让人看清未来的方向。然而只列出计划是远远不够的,在某种程度上它意味着一种假设——假设在符合一种或者多种条件下,结果会是期待中的样子。但是实际上,真正的一切尚未发生,总会有一些事情是我们没有想到的,也是会影响到整个的计划结果的。更糟糕的一种情况是,我们耗费大量时间纠结计划的完整性,以及如何做才能将计划没有一丝瑕疵的完成,这是一种盲目的拖延,也是一种无谓的浪费。

正确的做法是,在列出计划之后,果断行动,不要为了思考计划的周密性和完整性,迟迟拖延着不肯行动。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做呢?三个步骤,让自己不再纠结于计划中。

第一,列出计划。自己能够做到哪些,计划完成什么事情,在什么时间节点完成,一一列出。需要注意的是,此时不需要担心未来会发生什么,只需要想想自己的计划是什么。

第二,匹配能力,将自己的能力也列出来,并且与制定的计划对照一下,完成的计划可以超出能力所及范围一些,这样也更有动力,但是不要太高。比如最近正在学英语口语,刚学了两个月,计划可以是一篇英语小故事的背诵,如果是十分钟以上的原创演讲,那就超出了目前的能力范围,计划太大了,需要进行调整。

第三,告诉自己,计划制定完了,要开始行动了。既然制定计划的时候充分考虑了时间安排以及能力情况,就不需要再翻来覆去纠结于计划是否完美了。

这样,我们能够收获一个可执行性较强的计划,最重要的是,不再为计划本身担心,而是着眼于下一步行动中,让计划成为真正的计划,而不是前行的负担。

如果制定了计划,却在执行过程中发现意外情况不断出现,甚至根本无从下手,又该怎么办呢?此时,你需要一种叫做“延展”的思维模式。

延展,就是这样一种思维模式——主动给自己设定一些限制,专注于给已有的资源开发新用途,而避免陷入一味求多的追逐者的绝境。延展思维模式的关键,是从已有的资源中发掘出创造性的价值。最普遍的创造就是“想法的连接”。“发散思维”能把一个遥远的想法跟你手里的东西连接在一起,提供一个新思路,用以调控我门对待资源的态度以及利用资源实现目标的方式。

没有限制的寻找外界资源,这是延展吗?这不是,延展需要主动设限,将思维刻意限定在某个框架之下,从而启发创造力的发生。

为什么快速行动能够让我们自由充分的延展?

快速行动,能让我们注意到有哪些可以利用的潜在资源,将这些资源充分利用起来。

快速行动,能让我们专注于当下能做的事情本身,让自己更深入地思考完成这件事情还有哪些方法。

快速行动,能够激发出自身的创造力,开动大脑,发现更多的可能性。

计划则不能,计划虽然也有巨大的好处,但它也会束缚我们的行为,甚至会把我们带偏。

延展思维,意味着一种深度上的创新,它也是一种广度上的挖掘。

在延展的思维模式下,不需要拖延,也不用纠结,因为只要行动起来,就意味着改变的开始。延展需要我们启动行动型调节模式,做好计划,拥抱变化就可以了!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的创造力、参与感和满足感。

在针对一家意大利计算机公司70名员工的一项调查中,研究人员分两次进行了数据收集,中间间隔了三个月。三个月之前,受访者需要完成一份问卷,用于研究者对其心理调节模式进行分类,并判断其属于内在驱动(关注工作的乐越),还是外在驱动(关注工作带来的回报)的类型。三个月后,受访者需要汇报自己的努力程度(如为实现某个目标而努力的程度),以及是否成功地达成了目标。

处于行动型调节模式控制之下的人更大程度上由工作本身的乐趣所驱动,不太关注工作带来的回报。他们只是纯粹地享受工作,不会有必须想出最佳方案的困扰。这种内在驱动促他们为实现目标做出更大的努力。事实上,他们也更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而处于计划型调节模式控制之下的人却更加精于算计,更多地关注回报。他们追求最佳选择,这种做法将工作的乐趣磨殆尽,也让他们不会为工作付出更多的努力,因而也就不大可能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且,计划还会让人产生焦虑,虽然根据调查结果,行动型调节模式有助于受访者获得更高的工作满意度和更大的成功可能性,但研究发现,当计划模式与行动模式相结合时,计划模式也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同时具有计划模式和行动模式的人,其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也更大。

想知道自己是计划型调节模式,还是行动型调节模式?一起来测试一下——

工作中,我更关注目标而不是自己收获了什么,

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虽然我制定了计划,但是经常没有完成,

我对自己的工作没有太多兴趣,只是按部就班过一天算一天而已,

生活中,我会因为计划完不成而感到焦虑,

制定计划后,我常常会发现自己缺乏行动力。

这只是个小测试,如果答案为“是”的话,说明目前你是计划型调节模式,需要改变一下,尝试将计划型调节模式与行动型调节模式,从而提高自己的兴趣点,执行力以及积极性。

如何培养自己的行动型调节模式?

首先,成为一个聆听者及穿越者。主动去聆听各种故事,让自己穿越到故事中,想一想,假设主角如果是自己的话,遇到事情,该怎么做,可以多试试不同的故事,不同的角色,并且把自己的计划和行动记录下来,看看能有什么样的计划和行动。

比如,你在茫茫大海上航行,迷失了方向,来到了一个小岛,接下来你会怎么做?你是花上一天一夜时间来计划接下来的行程呢?还是先去看看这个岛上有什么东西,能做什么,简单计划,直接行动起来呢?

比如,如果你是《延禧攻略》的魏璎珞,遇到陷害她的秀女乌雅,宫女锦绣、方姑姑……你会先隐忍下来,找机会再说还是直接来个正面交锋?

尝试让自己成为聆听者和穿越者的目的,是主动锻炼自己的思维模式,让自己试着没有负担的情况下找到行动的方法,这是一种头脑风暴,开动大脑后,你会发现自己能做的其实很多。

其次,成为一个创造者,要主动创造机会。一个计划完成的方式有很多,有的可能是惯性思维,有的可能是我们没有想到的,运用延展思维想一想,哪些资源是我们之前没有发现的,什么方法是别人用了我们可以借鉴的?

比如,在看书的过程中,常常因为看不下去,看不明白就把书扔一边了,本来计划一个月读完四本书,也没有完成的时候,你该怎么办?

找一找身边哪些资源可能会推动我们看下去的,有没有在看这本书的朋友?能不能一起讨论一下?

再想一想谁看书看得比较快,经常在朋友圈发了已读完的书目的朋友?是不是可以请教一下他的经验是什么?是利用碎片时间看书了呢?还是经过了刻意练习提高了阅读速度呢?

主动链接的过程,就是一种延展,开始行动起来,积极面对问题,这让我们开拓了视野,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找到解决方案。

最后,牢记一点,先完成,再完美。

我们都知道却常常做不到的一点就是——行动只有在一次次的迭代之后,才会趋向完美。如果没有行动,也就不会有完美的开始。不必苛求自己在计划执行的第一步就做到百分百,卸下自己的思想负担,先开始一小步,试试看会有什么样的反馈,然后再根据反馈进行调整。

我们常常把成功归功于缜密的计划,却往往忘记了最终决定我们表现如何的,是我们做了什么,也就是我们的行动,而不是我们计划做什么。所以,各位小伙伴们,当你被未完成的计划困扰,当你感到拖延,当你无力行动时,延展一下吧!反正又不要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