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你自己的影响力
认真理解哈蒂所提出的这八个心智框架,我审视自己的心智框架,以下几点基于之前的学习、教学实践我认为自己是具备的:
1.教师参与对话而不是进行独白。哈蒂明确指出教师讲座式的独白对于聪明的学生是很有效的,但是不能满足在学习中挣扎的学生,也不能满足后进生和学困生。多年前,我就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的课堂教学是面对占比仅为百分之十到十五左右的聪明的学生,而对于占比为百分之八十左右的中等学生,我们进行讲授式或者是虚假的启发式教学,这部分学生是无法参与到课堂中的,因此我在课堂上构建学习的场域,设计合适的话题,指导学生进行师生对话及生生对话,在互相的倾听中,与学生一起知道下一步做什么的反馈。
2.发展班级中的积极关系。哈蒂提出:我们首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到犯错误、不知道都没问题,是要建立一个将错误视为机遇的氛围。如果能让每个人在教室不孤独、不孤立,每个人有困难的时候都能安心地跟别人说,这个我不会呀,谁来帮助我?一道数学题你讲了八遍,班上还是会有人举手,老师,我还是听不懂。如果是那样,就是一个安心的课堂。怎么做呢?作为老师,我们每天最努力要做的是塑造团队的文化,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彼此之间成为互学共学的伙伴,而不是一个个孤立的授课对象。
而在这八个心智框架中,我觉得自己还需要做很多努力的是第一点:
教师的基本任务是评价他们的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成就产生的效应。哈蒂说:课堂中很多学生都处于不同的识知和理解阶段,而教师据此获取有关他们的教学决策的价值和重要的反馈。因此,以形成性和总结性方式寻求有关我们产生的效应反馈是很重要的。在课堂上及时并且精准地捕捉学生的各种反映并且做出判断,形成评价,对于我而言并不是每节课都能做得那么好,而这一点又会直接影响我决定以何种方式带领他们下一步到哪里去,因为有时候不是提供更多路径的问题,而是需要提供“不一样的方法”,也就是做到哈蒂所言“胜即保持,败即改变”。
翻来覆去看这张图,真诚地说:没看懂!原因还是受限于元认知水平,缺乏相关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知识和教育评价理论知识,孤立地单一地看这样一张图,所得甚是有限。只是不甚清晰地甚至可能不准确地有如下几个观点:教师确实是教育过程的行动者,全方位影响着学生,比如对成功的信心、学习的品质、缩小了学生之间的学习差距等;而要能拥有这样的影响力必须要具备八个心智框架,是合作性和批判性的规划者,成为适应性学习的专家,是反馈的接受者,也就是说并非所有的教师都能站在讲台上就有这样的影响力,而是“专家型教师”才有可能,对教师提出更高水平的要求;而从序列性来看,似乎拥有八个心智框架是基本,而作为反馈的接受者是更为关键,也就是说要有这样的影响力,要能精准地接收学生的信息,并且进行精准地系统地整合,从而调整甚至是替换教学方案,以便使得教师内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都能达到成功的标准......还有很多没看懂的,有待进一步补充自己的认知结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