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还有篮球和远方聊聊NBA每天写1000字

阵地进攻:让教练的战术飞一会...

2016-10-01  本文已影响45人  篮球伊甸园

前面我们讲了,在进攻端大致有四种状态或者阶段:快攻阶段、过渡阶段、阵地进攻阶段、不打战术阶段(二次进攻、对方主动性失误等)。快攻与过度阶段几乎只需简单的配合、跑位就可以结束进攻,因此没有什么战术可言。当然,你可能会说在阵地进攻阶段就不同了,这时候的跑位、配合都是教练平时教给大家的东西。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答案是否定的。

通过前NBA教练Ron Ekker对09年季后赛的研究,以及我个人对中学、大学篮球比赛的观察发现:即使是高水平的比赛,在阵地进攻阶段,有40%多的比例队员是自由发挥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随机应变。

其实,你只要经历过一次高强度的正式比赛就完全领会了(高强度具有主观性,这里指的是对于你自己而言的)。在势均力敌或者是对方略占上风的情况下,你几乎不可能有轻松运球的机会,就连你的每一次跑位要球都是经过激烈的身体对抗后完成的。

(只有在关键的决胜时刻,教练战术的价值也许才能最好的体现出来)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画面:球队的控球后卫运球推进过了半场,随即迎来对方人盯人的高强度防守。而你此时正准备按照教练的意图从一侧底线切入到另一侧底线准备接球,但情况有些不妙,你发现防守者正在用强有力的躯干和手臂阻止你这样做。你通过脚步的变化与移动艰难的达到你想去的地方,然而此时你的队友(刚才的控卫)也自身难保。面对高强度的防守,他正低着头运球想办法摆脱这难缠的防守人。面对这种情况,你和其他队友只好再重新组织进攻。

上面只是举了一个例子,篮球比赛中的情况很复杂,特别是激烈的、关键场次的比赛,防守强度往往是平时练习时所不能达到的高度。再加上球迷、教练等人的呐喊声、助威声,球员在场上能有多少跑位是按照教练布置的那样去做的呢?

答案是很显然的。

(即使是NBA的顶尖球员,在面对强烈的身体对抗下,也会下意识的低下头运球)

我们平时所练习的所有战术都是按照教练事先设计好的情景去练习、去磨合的。战术中的跑位路线、掩护的位置以及策应的方向都是事先规定好的,队员只需要将这些套路熟悉(不断的重复)、记住就好了。可是篮球比赛中的防守者是一个个身材高大、头脑灵活的人,不是机器人。所以,即使再好的战术也无法完全预测防守者的行为,也不能100%的模拟所有比赛的场景与情况。

这解释了NBA、NCAA的大部分教练员为什么特别注重队员打球的灵活性、随机性。马刺队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吗,你防住了它的第一层跑位与套路,它还有第二层次的进攻策略。如果你又防住了,没关系,它还能再组织一次有效的进攻。难道在短短的24秒内,这三个层次的打法都是按照教练平时教的去执行的吗?

当然不是,因为即使是波波维奇,他也根本无法预测在一个进攻回合的无数次配合中,防守队员的行为是怎样的。

不知道大家是否留意过,在NBA的暂停期间,除了比赛最后的关键时刻或者是24秒进攻只剩5秒左右时,其余的暂停教练员根本不会给队员布置任何战术,而是以激励、鼓励的话语来为队员加油打气。因为教练知道,自己的队员会按照原则去打球,而不是战术(这一点我会在下一篇文章中详细说明)。

看到这里也许你会很失望,平时练习的东西在球场上原来根本用不上啊。

对于这个问题,《NBA篮球训练法》的作者Ron Ekker直言不讳,他观察了大量中国教练在平时所教授的内容,发现大部分内容与比赛根本没有任何关系,很多练习内容都是在做无用功。

那你说战术到底还要不要练呢?

上一篇文章<战术,NBA教练万不得已时才使用的把戏!>推送后,有些朋友误解了我的意思(也可能是我表达的不准确)。我并没有说战术不重要,我想表达的意思是:我们往往忽略球员自我创造、自由发挥的能力。以及,我们往往忽略了比战术更重要的内容(是什么呢?下一篇告诉大家答案)。

要练,关键是怎么练,用什么样的思维认知来看待球队的进攻战术体系这很关键。而《NBA篮球训练法》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新颖的思路与具体的实施方法。我将会在下一篇文章中与大家分享。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