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田上的西坑村
如果你手中有一张厦门地图,你肯定会首先将目光聚焦在最下方也是地理上最南面的形似鸡蛋般的圆形图斑和与他紧领的西南方向的小圆形图斑。你的目光很锐利,大的圆形图斑就是厦门本岛也是厦门市最繁华喧嚣湖里区和思明区,小的圆形图斑就是闻名遐迩的鼓浪屿。当你长时间驻足在那面积仅点厦门市十分之一的图斑上时,请你抬头将你锐利的目光往上移动,这时,你可能会对左上方的状似瓶口的地方稍加以留意,那就请你继续给予关注。你会发现,它的上方是安溪县,下方是长泰县,这里,就是位于厦门市中心最偏远的一个行政村——同安区莲花镇西坑村。
我开始关注西坑村缘于一位姓张的村民。2008年初秋的一个周末,我和原在海沧一起工作的吴姓同事在同安老城的一间小茶馆品茶,不一会,一位眉清目秀的年轻人轻声走进茶馆与老吴打招呼。老吴介绍说,这是西坑村的小张。我伸出手与他握手,他有点羞涩地轻轻握了下我的手。坐下后,他从一个军垮包中拿出一个塑料袋,说:尝尝我自己种的茶叶。我对茶叶的品质优劣一知半解,但喝了小张的茶马上有了沁人心脾的感觉,好茶,好茶。小张开心地笑了,露出洁白的牙齿。坐了一会,小张说,他要赶回村里,并邀我去西坑村玩。他走后,老吴告诉我,小张从同安城回西坑村还要一个半小时的车程。
一个半小时车程,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同安还有这么远的山村?
第二个周末,我就坐老吴的破旧面包车从同安出发前往西坑,出城走了十几公里的平路,就是陡峭崎岖的山路,路面倒是很平坦,窗外的风景也不错,就是老吴的破车颠得筋骨快散架了。差不多一个半小时,老吴把车停在一个小山坡上,指着对面说,前面就是西坑。我连忙下车,眼前是一片茶树梯田,如锻似带,从山腰一直往山顶缠绕螺升,山腰下是依山势而修建的民居。望着前面的美景,吸着清新的空气,我信步往村里走。还远着呢?老吴在后面喊。不坐你的破车了。走了约二十分钟,看见小张正在村口等着。
小张带着我们沿村道边走边介绍,全村人口约五六百人,绝大部分姓连,与台湾的连战家族是一个宗族。姓张的只有九户。常年在家的大部分是老人小孩,约二三百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生产队组织村民开垦梯田种植茶叶,经过二十年的不懈坚持,终于形成了今天近千亩如此壮观美丽的景画。耳边突然传来湍急的流水声,循着水声走到村道边沿,一条山涧溪流在山脚下蜿蜒曲折,一路上留下大小不一的瀑布和深潭。村路尽头,几棵枯干的柏树像在无声地诉说着历史的变迁。这些柏树有五六百年的历史了,十几年前才慢慢枯干的。小张的声音中透着惋惜的气息。回小张家,走的是山道,山道是村民几百年来修建居屋而形成的。山道两旁的民居也是像茶园一样沿山势层层叠叠,民居的石墙是村民从开辟茶园中挖出的石头堆砌而成的,经风雨侵蚀愈发渗透出村民的勤劳和质朴。不过这样的民居因卫生设施的原因在全村的房屋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少了。但小张的父母还坚持要住在石头房,旁边的框架结构的两层建筑是小张六年前刚建的。与具有闽南凤格的四合院相比,旁边的火柴盒显得呆头呆脑,尽管实用且方便。不同年代的农民住在不同风格的房屋,倒是各得其所。
小张的妻子在准备午餐,沙锅中正炖着土鸡,诱人的香味弥漫在整栋房屋,让你的口水溢满整个口腔。
两年后,我再次走进西坑,变化很大。房前屋后的猪圈没有了,在种猪的梯田长满了芥菜,深冬的霜花点点滴滴洒在绿叶上,阳光下映射出朵朵瑰丽的别样的花朵。泥泞土路铺上了水泥柏油,骑车走路都很爽朗。
小张家变化也很大,一楼增加了一个冷库,用来储藏新笋,冷库装不下的制作成笋干。小张说,他种的一百多亩的竹子是从台湾引进的,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都产笋。为了稍售,还成立了公司,政府也给予补贴。屋前的庭院还装了捡茶机,村里大部分的茶叶是他加工的。一年下来,有十万元收入。等明年再扩大规模收入增加了,想在城里买套啇品房,让儿子就近上中学。看小张眉飞色舞,打心里为他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