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生命深处 苍白无力的呐喊
说到陈凯歌导演最为我们熟知的就是称霸影坛的《霸王别姬》和处女作《黄土地》了,总会有人说看过了陈导拍的其他任何一部电影,都会质疑《霸王别姬》是否真的出于陈凯歌导演之手,我认为有这样的言论有失偏颇,而是是因为你没有真正的深入了解和欣赏他的其他的电影作品,从《黄土地》到《孩子王》,再到《十分钟年华老去》系列短片中的《百花深处》,无一不在审视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和思想,在古老的民俗和风情中发掘人性最朴实以及最脆弱的一面,而我在又一遍看了《黄土地》后才明白,这被浓缩进这一片黄土高原的情感有多强大和贫瘠,在歌颂这种感情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劳苦人民内心深处无力的挣扎和呐喊。
![](https://img.haomeiwen.com/i257974/3c4b5d8c1d44315d.jpg)
看似是一个矛盾体,就像看似在讲一个陕北地区农村的一名女性抵抗封建包办婚姻的故事,但其实却让我们看到了整个陕北地区人民思想的匮乏和落败,也或者说是我们整个国家中最底层的劳动人民对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的执着和热爱,对自己生活环境难以割舍的依存和依赖,对他们来说这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滋生着活下去的渴望,但是这种思想却存在着不可磨灭的劣根性。
一、打破常规的构图
构图的设置关乎着整个影片的整体基调,是中规中矩还是打破束缚都对影片的主题和风格有所影响,而在陈凯歌导演的处女作《黄土地》中就最早的对电影的构图方式进行了突破,我们知道这部影片的摄影师是同出自第五代导演张艺谋,所以这两位导演的强强联合,将整部影片的构图打造的绝一无二。
《黄土地》中的构图具有明显的非常规性,平时我们看到的影片为了表现好主题,要设计出最规整、最舒服也最具有视觉美感的构图,但是我们能看到这部影片中完全是一个相反的感觉。导演在对画面的设置中将地平线拔高,画面的大部分都是黄沙黄土,而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物都被放在了地平线和天空的夹缝之间,人物再这样压抑的氛围中生存,显得每一个人都那么渺小。
这就是这部影片构图的特色所在,导演在剧本的设置和摄像在拍摄的过程中使用这种不规则的构图方式,不仅是一种突破,也可以说是一种毁灭。而这里所说的毁灭并不是毁了整部影片的效果,而是在影片中体现这片黄土地对人的毁灭,他们世世代代的生活在这里,他们永远都只能占据这片土地的一个角落,所以就算死亡又怎么样,对于这片土地来说终究是不痛不痒。
影片的前半部分只要出现黄土的时候都是占据了整个画面的四分之三,突出的就是之地之广漠,每一个从远处走来的人都显得那么藐小,但与之不同的是在影片的最后部分,顾青又一次回到这里的时候,黄土地只占据了四分之一,其余的画面都是蓝色天空,这也是整部影片唯一出现天空的时候,顾青从远方慢慢走来,这种结尾与前边部分的对比,是在暗示着革命者出现会给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带来改变,但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呢,我们也无从得知。
![](https://img.haomeiwen.com/i257974/a15fac5246bd3475.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57974/3d13b68042ce2f12.jpg)
二、红色的炽热内心的焦灼
我们都知道在张艺谋导演在早期的影片中对色彩的运用都有它独到之处,所以他在别人的影片中同样也能将色彩运用的恰到好处。《黄土地》这部影片中最具有特色的就是红色,就像是《红高粱》和《大红灯笼高高挂》一样,这种红色同样也是一种生命力的象征。
影片呈现出的红色就是轿子和女性的衣服,除此之外,其他呈现出的景物,比如天空是阴暗的,土地是黄色的,其他的人物都是灰黑色的,这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表现出了主人公翠巧内心的那份炽热,她不想被包办婚姻,不想一辈子都活在这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世界里,这就是导演对红色这一色彩的运用,表现出了在这死气沉沉的天地间,翠巧是最引人注目的那抹红色,但是最令人扼腕的是,这一抹红色终究湮没在了黄色的河水中,同样可以说这种红色也让人感受到了内心的焦灼。
![](https://img.haomeiwen.com/i257974/c893108bec86a11b.jpg)
三、翠巧、憨憨:奔向希望的佼佼者
《黄土地》不过讲的就是四个人的故事,来到陕北农村搜集民歌素材的八路军顾青,结识了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翠巧一家,翠巧、翠巧父亲和翠巧弟弟憨憨,就这关系脉络清晰的四个人,用短短的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吟唱了一曲生命的哀歌。
翠巧父亲和影片中其他任何一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农民一样,忠厚老实但却愚昧无知,为了减少生活的压力不得不将女儿早早地出嫁,在这片土地上辛勤的劳作却始终不能改变什么,但这却是他们不得不用这种方式生存下去,也用着最愚昧的方式祈求上天能下场雨。这就是导演在这部影片中表现的最普通的这一类人,他们陈旧的思想早已根深蒂固,革命者顾青的到来并没有给他们带来任何改变,他们还是只能活在这片土地里顾影自怜。
但与之不同的是导演对影片另外两个人物翠巧和憨憨的塑造。翠巧是渴望自由幸福的生活的,她想跟着顾青去队伍里,想看看革命队伍的女子是怎么样生活的,想要学习文化和汉字,渴望着顾青说的那一边的生活,但在故事最后的时候,翠巧一直在等着顾青的到来,终于毅然决然的选择了独自登上那叶小舟,横渡黄河,向着自己所期望的生活奔去,这就是这种旧思想在新思想的冲撞下的反应,这是一种觉醒的代表,就算是悲剧收场也不愿再在这种憋屈和苦难中苟活。
![](https://img.haomeiwen.com/i257974/bafe38d5bcd3d5ab.jpg)
四、吟唱粗犷生命的哀歌
我喜欢影片的结局,也就是最后对憨憨这一人物的表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都在进行着一场祈雨仪式,那种壮观和宏伟的场面可见一斑,这就是表现的祖祖辈辈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百姓们的生活,但是更能让观众为之一颤的是,在仪式结束后,所有人都往同一个方向跑去,而在这时憨憨看到了顾青的身影,便逆着人群像顾青奔去,这可以说是憨憨向着一种新的希望奔去,但这在对新生活的追寻着,也不断的与旧的思想做着碰撞,不知道最终会不会被淹没在这人群中,但是这种逆流而上的决心才是最重要的,这才是真正的生命的哀歌。
总之,影片是压抑的。这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黄河水,漫天盖地的黄沙飞土,都是生命力的彰显和体现,这生命深处苍白无力的呐喊,不知道你们能不能听得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