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木上老师的分享,我顿悟了这4点。
听完木上老师的写作分享,我这个写作小白,感觉脑袋里被塞进一张清晰的地图,仿佛在迷雾中找到了引路灯塔。原本在创作中遇到的困惑与挣扎,在老师抽丝剥茧的分析中逐渐清晰。
木上老师是简书优秀创作者,获得过多次伯乐推荐,榜单前三甲的常客。不禁在心中暗暗点赞,简直是我心目中的“神”啊!
这次学习不仅让我重新认识了写作的本质,更让我意识到创作过程中需要关注的方方面面。现在我就按木上老师的分享,说说自己最直接的心得感受,印象最深刻、也最受益的四个方面。
一、写作要明确意向,先定"调调"
木上老师说写文章的时候要先明确意向,然后严格按照“意向”去执行,不能偏离主题。很多时候我总是一上来就咔咔写故事,结果写着写着就跑偏了。现在懂了,要想写好故事得先想清楚:这篇文章到底要传达什么情绪?是孤独还是欢乐?是兴奋还是悲伤?明确自己要写什么,表达什么主旨,再去制定框架,写整个故事内容。
像老师举的鲁迅写故乡的例子,开头一句"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十余里,比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这一句就把沧桑感定住了,后面所有描写都得围着这个感觉转。
木上老师说的“意向”这个词,我以前从来没听说过。原来写文章就像出门旅游,得先知道要去哪个地方,“意向”就是给文章定方向的小旗子,所有努力的终点都要靠近这个小旗子。
写文章不能像开碰碰车到处乱撞,得先知道自己要往哪儿开。老师说每个词都得朝着同一个方向使劲,这个道理让我特别有感触。
二、灵感藏在生活里
每天日更的时候,我都有一种感觉,好像今天没什么特别想记录的,也没什么感受,没有灵感,不知道写什么。总以为灵感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可遇不可求。其实只要留心,生活处处是灵感,蹲路边看蚂蚁搬家或许都能有所启发。
木上老师说灵感得顺势而为,审时度势,非常赞同。其实就是"被什么东西戳了一下心"的感觉,比如他看见电竞选手的故事,就想到"努力在不同环境下结果不同"这个主题。
我明白了,生活中要多留心观察,多发现平时容易忽略的事物。写作不是"灵感来了就写,没灵感就憋",貌似跟农民种地有点像,光靠天吃饭可不行,得学会自己施肥浇水。
今天路过公园时,我特意观察长椅上独坐的老人:他凝视远方的目光、衣襟上残留的饭渍、脚边啄食的麻雀,这些细节让我突然串联成《空巢》的创作灵感。有空我一定要写一个短篇故事。
三、别被"好词好句"坑了
木上老师说的“金句破坏整体性”点醒了我。以前觉得写得漂亮的句子就是好句子,可以惊艳读者,其实不然,如果这些句子不帮文章说话,跟文章主旨不搭,再美也是叛徒。就像炒菜乱撒调料,看着好看,吃着窜味。
我们不能因为写金句,把整体的文章的节奏打乱了,该删就删,该减就减,懂得取舍,注意整体性,才能让整个语言风格保持一致。也许就是那种“用最简单的词表达最准的感觉”的状态,或许“一地鸡毛"这种大白话更有画面感。
四、读书要挑对口的,感兴趣的
关于读书,木上老师说,如果拿起一本名著,读了很久都提不起自己的一点兴趣,甚至感觉枯燥,那就得放弃了。若只是因为他的名气大,别人都说好就去读的话,那可能就有点南辕北辙了。
每个人的喜好不同,对书的内容的理解程度也不同,一定得挑符合自己口味的书,兴趣很重要,不能一味的去跟风。
想到以前我就是这样,硬啃名著差点噎死,非常累,现在才明白我做错了,读书就像找对象,也得互相看得对眼才行啊。
木上老师说他读不懂的书就果断放弃,这点太真实了!我们都应该先找自己能看进去的书,等功力涨了再挑战难的。
虽然现在写的东西还是坑坑洼洼的,但至少知道坑在哪儿了。写作不是比谁跑得快,是比谁看得清路。接下来,我要把老师教的方法消化成自己的东西,就算是摸着门道了。
哪天要是能写出让人看了频频点头的文章,那才算是没白听木上老师这场掏心窝的分享。慢慢练,字里自有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