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红楼:宝玉的“爱而不得”。
世人皆说《红楼梦》是一部千古奇书,一部云谲波诡的作品,不同的人读来会看到不一样的感受。鲁迅先生就曾言:“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到易,道学家看到淫,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排满(满:满清政府,排满:排斥满清政府),流言家看到宫闱秘事……”
但我觉得鲁迅先生漏算了一项,他算满了经学家、道学家、政治家、流言家等等,却唯独算漏了女人。女人读红楼梦,却和各家不大一样,不会往深了去读,深了这是一个朝代的盛衰兴亡,所以他们看到的是各类阴-谋论、经济学;唯独女人是往浅了读,读到一院子的儿女情长,读到一曲又一曲的风情月意。所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便是女人读红楼的风情月意吧。
读《红楼梦》,最令人荡气回肠的儿女情,应当是贾宝玉和林黛玉。我初读红楼时十四岁,懵懵懂懂,却也知红楼里黛玉和宝玉的诗情画意;再读时二十七岁,没有去读朝代盛衰,还是去深切读黛玉、宝玉二人的儿女情。
我觉着世上最美的初遇,大概是宝玉和黛玉浪漫美好的初遇吧。黛玉初到贾府看到的宝玉是“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似笑似嗔的翩翩公子。”
黛玉心想:“奇怪,像在哪里见过?”
而在宝玉眼中,这位新来的妹妹是“袅袅婷婷,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娴静如姣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的娇小姐。”
宝玉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
两人初见,在各自的眼里,就将时间最美好的形容词用在了对方身上,我想黛玉和宝玉的初遇就“一见钟情”了吧,两个人不约而同的生出似曾相识的情愫,将“木石前盟”微妙的露出一点点来,能在最好的年纪里,遇到对的人,真是最美好的童话。
到后来两人慢慢接触后的相知相恋,在这偌大的院子里、在这众多人群之中,只彼此是知音。但他们的相恋,并没有走到白首,没有走到互相守候的时候。结果一个消香玉陨,一个娶了不爱的宝姐姐,这一段荡气回肠的贾府儿女情,却以“遗憾”为终,无不令人感伤悲叹,为之惋惜。
书中宝玉说得最多的话是:“我去看看林妹妹。”他出院门前去看,回院子时去看,夏日去看,冬日去看,雨天去看,雪天夜晚也去看,带着斗笠、打着灯笼也要去看一看。每每想起就会为宝玉心疼,他多爱惜林妹妹啊,无论何时,想得最多的是林妹妹,怕她热、怕她冷,怕她自己一人在贾府中过得不顺畅不顺心。好似贾府奴仆都不能尽心顾好林妹妹,只能他去为林妹妹上心点。
他和林妹妹相知相伴,唯有林妹妹懂他,在林妹妹劝他去读金科玉律时他恼着对黛玉说:“连你也不懂我”就可看出林妹妹是贾府姐妹中宝玉心里的唯一。可就是这唯一,却落得香消玉殒的结局,宝玉何不会“疯愣”了呢。
要知道人生最苦,莫过于“爱而不得”。宝玉和黛玉的儿女情,便是这种爱而不得的遗憾,像极了俗世中的我们,心中埋着纯洁不朽的初恋,虽然没能让这段美好恋情完满,但还是需要笑中带泪,投入热气腾腾的生活。
而那个“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女子,曹先生笔下如此弱柳扶风的、以黛玉之名的娇小姐,终是惊艳了这红楼一梦,再存与众多人的记忆中,也入了我的心里。
这不是我第一次读红楼梦,也不会是最后一次读红楼,但相对于此前读过的版本来说,我更加喜欢这一版的《红楼梦》。不仅有很清楚的人物关系明细小辞典,更是有大观园地图、各类量词单位、时间换算表和《种芹人曹霑画册》等等,还按照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等修正了很多人名的错误、前后因错失原稿产生的异处等等,读起来明朗了许多~
人物关小词典最是适合我这种容易迷糊了人物关系的读者,它包含了《红楼梦》中所有出场的人物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连着主仆关系也有很详尽的记录,出场与某一回、后续可有再次出场等均细致记录在册,还将350余位红楼主要人物进行简介归纳;将《红楼梦》中的大事总结记载在册,将原本人物繁杂的《红楼梦》,变得清晰起来,也脂本简介等红学基础知识注入到内里,让读者读来不那么云里雾里。
另外,我最爱的更是这版的脂批,《红楼梦》原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石头记》在最早传抄行世时,就带有脂砚斋的多次评点。这些评点或者批语,是最符合曹公思想的,也是阅读红楼梦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