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写1000字读书读书笔记

闲情一瞥见情见义——李渔的真世界

2015-12-02  本文已影响124人  晓女银娃

读罢《闲情偶记》,觉得李渔是一个可爱的人。没有说教,不谈目的,却又想到哪里说那里,想说什么说什么,直白的可爱。这个自称为“词奴”的人当然最关心自己的传奇世界,所以此书开篇以词论始,又占据了绝大半的篇幅,周详地论及了创作、演员和观众的方方面面。这种周详如果不是真的对此有种发于心的热爱,即使心思再缜密的人也罗列不出来的。对戏曲有这种近乎痴的“恋爱”是他的可爱之一义。可爱的另一义是从对生活的“钻研”上流露出来的。从女子之穿衣化妆到男子之买妾,从园林的布置到假山石头的品质,从品味美食到赏花听鸟鸣,此人简直无一不晓,难得的是这知晓之中又总能结合着自己生活的体验给人以会心一笑的点播。李渔好像一个有表达欲的孩子,要把自己所有机智的想法向世人展露,就是这率真的一露让我们瞥见他有情有义的世界。

他对生活本着一种自然的性情,进而又将这种自然浑成的灵气带入到了他的戏剧创作中来,无论是论及的内容还是方式都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这一点。在论述的方式上,不是严肃地摆出自己的条条框框再补充以例证,而是圆融地形成一个感悟式的整体。他妙用比喻,使生硬难懂的理论概念变得形象可感。比如用藕断丝连喻行文务必上下连贯,用棋眼、活曲喻“务头”之重要,以妇人袅娜轻盈之态喻优人演唱之缓急顿挫。除了小巧精妙的点化式比喻,还有更为精彩的长段论述。他认为语言的简短精要不在字数的多少而在于对意义的简要性表达,他以《左传》、《国语》到《史记》字数由少变多和古体诗到绝句的字数由多变少来加以论证,这两条线索的选择再恰切不过地论明了文字的简要是不拘于字数的。读到此处,这种论证精彩的让人叫绝。而论述作者想象这一创作过程时,他又用恣肆的笔勾勒出一个创作者随意驰骋的世界。作者凭着一只笔想做官便做官,想做才子便化为李杜后身,想娶绝代佳人即可拥西施入怀,此般近乎夸张的描绘真是道出了文人百般之好中最本质的好处,哪个有过创作经验的人读到此处不会会心一笑呢?谈论戏曲创作时,除了说戏曲本身应当重押韵、重宾白、少用方言以外,他还从观众的感受出发讨论戏曲演出。开场时观众的记忆力较好因此关键的角色应该先出场。劳作了一天,晚上的时间于人而言最为放松因此是观剧的最佳时间。这些结合了生活体验的“建议”在反反复复、唠唠叨叨中拉近了“词奴”和观众的距离。而读者通过这些感悟式的只言片语虽不一定能够对戏曲有多深入的了解,但却可以形成一个基本的审美把握,审美情感也稍稍会有所提升。

对于生活的“钻研”,李渔很是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找到其中的兴味与真趣。单单一扇小窗,他也非要利用起来增添生活的情趣。他将自己的观山虚牖起名为“尺幅窗”“无心画”,窗外的景物变动,自己就可以欣赏到各种自然天成的画作。假如窗外无景,有心人又可以自己动手布置画面,或一盆花或几棵草,如果花盆也钻进窗框还可以拿石头来做一番遮挡。这小小的举动所需的材料不多,却给主人的生活添了一种美丽的忙碌,试问有谁不会乐在其中呢?此外对于观花听鸟,他也有些浪漫又幽默的见解。听鸟鸣的最佳时机是在人起床之前,因为鸟儿未受到人活动的惊吓,所以心情是好的发出的声音也便自然动听。这一解释后面,感觉李渔真正把自己当成了鸟来对人做些抱怨,这难道是剧作家创作时总需设身处地落下的“毛病”?对于花,他解秋海棠是女子怀人不至,涕泣洒地,遂成此花;赏梅一事风送香来本是好事奈何冬天风带来寒冷不得不使人关窗闭户同样雪助花妍却又冻花,风和雪于赏梅就成了矛盾的事;在诸多花仙子中他却不忘菜花之好,普普通通的菜花也可以成全文人雅士的郊游之性。对于吃,他追求食物本身的滋味,螃蟹必须清蒸了好,除此任何的烹饪都是对鲜美的破坏。他爱食螃蟹,把买螃蟹的钱呼为“买命钱”,这戏称毫不客气地暴露了他食客的本质。他也研究吃鹅,但是却对一种烹饪鹅掌的手段感到残忍。这时,他不再是一个食客,反而站在鹅的立场上痛惜起来。如果不是对于这花花草草、鸟禽走兽怀有一种情义,他怎么会有这样看似矛盾实则出于真性情的关怀?他也爱美人,讨论女人的脚、妆容、仪态。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完全把女人当成了一种供男人把玩的器物。而这种缺憾却也同当时代的社会风气紧密相联的,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与不足。说到有些人对于妾之美貌的观赏、歌喉的喜爱,在李渔看来都是没有抓住要旨的,花儿比人美、鸟声比人声婉转动听,但是他们却被妾所一时蒙蔽而对自然中的种种美视若无睹了。如果抛开女权的观念,这种想法却也是不失其妙的。以上种种的关于生活的发现,唯有倾心生活的人才能够感悟一二的。有时做一个闲人有一种闲情,发现一种兴味增添些许乐趣,未尝不是一种高明。

戏剧创作和生活的情趣之外,他也有一些对生命稍显严肃的思索。木本有根,无论风霜都可以挺然独立,藤本根浅只是随人而动,草本不知根为何物,以草木性格喻人生形态可见还是要做一个有根之人。李渔从孩童年代就是一个十分有趣的人。他用簪子在桐树上面刻画,三五年以后桐树迅速壮大所刻之字也不复存在。长大以后的他还记得这一件童年趣事,并且拿此入文写梧桐之生长。他是一个专心于生活细节的美食家、园林家、花匠,更是一位艺术鉴赏家。他用对生命的感悟做支撑,将自己的真情投射于周围之物,给后来的我们留下了一片有情有义的天地。闲暇时间,拿出书来随意看看,不拘看多看少看到会心一笑就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