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血细胞的组成及生理性止血

2022-12-24  本文已影响0人  弘玥

1、血细胞的组成、生理特性、功能及其生成的条件

(1)红细胞的生理:红细胞在血液中数量最多。

我国成年男性红细胞的数量为(4.5~5.5)×10*12/L,女性为(3.5~5.0)×10*12/L。

红细胞具有可塑变形性、悬浮稳定性和渗透脆性。

悬浮稳定性指红细胞能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的特性。

其评价指标是红细胞沉降率(血沉),即抗凝条件下以红细胞在第1小时的距离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率。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红细胞运输氧气的功能是靠细胞内的血红蛋白实现的。

蛋白质和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而叶酸和维生素B12是红细胞成熟所必需的物质。

(2)白细胞的生理:白细胞可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3)血小板的生理:正常成年人血液中血小板数量为(100~300)×10*9/L。

血小板的生理性止血取决于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它包括:

(1)粘附

(2)释放

(3)聚集

(4)收缩

(5)吸附

2、生理性止血

【1】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

正常情况下,小血管受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就会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生理性止血。

主要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和血凝固三个过程。

生理性止血首先表现为受损血管局部及附近的小血管收缩,使局部血流减少。

引起血管收缩的原因有:

(1)损伤性刺激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缩

(2)血管内壁的损伤引起局部血管肌源性收缩

(3)粘附于损伤处的血小板释放5-羟色胺、血栓素A2(TXA2)等收缩血管物质,引起血管收缩。

【2】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

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

凝血过程可分为凝血酶原复酶复合物的形成、凝血酶原的激活和纤维蛋白的生成三个基本步骤。

【3】生理性抗凝物质:

体内的生理性抗凝物质可分为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肝素、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和蛋白质C系统共四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