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岩磊/尔小生,宜早思
《三字经》人物之七
尔小生,宜早思
文/石岩磊
![](https://img.haomeiwen.com/i13582831/6aa691f618d30d80.jpg)
苏洵,号老泉,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擅长写散文,与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一起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三字经》里也有对他的描述:“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苏洵为何成了书中的“反面”典型呢?这首先得从他的老爸说起。
苏洵的父亲苏序是四川眉山一带有名的富户,他从小十分顽皮,不喜读书,浅尝辄止,但苏序乐观豁达,为人慷慨大度,好仗义疏财,是当地远近闻名的侠士。苏序对三个儿子的学习要求并不严格,可大儿和二儿都特别好学上进,先后考取了功名。只有小儿苏洵遗传了他的基因,也不爱学习,整天效仿李白四处游山玩水,而苏序任其发展,丝毫不加以管束。
苏洵8岁时学过诗文,可很快便放弃了,他19岁时娶了大家闺秀程氏为妻。知书达礼的程夫人百般规劝丈夫要有所作为,可收效甚微。直到母亲病故,苏洵深感人生苦短,后来二哥又让其写写游历见闻,苏洵发现自己胸无点墨无法下笔,这才开始正儿八经地读书,此时他已25岁,但苏洵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自恃聪明过人不专心学习。
![](https://img.haomeiwen.com/i13582831/ae812dd016770591.jpg)
苏洵27岁时参加乡试,踌躇满志的他铩羽而归,这给他的打击非常巨大。幡然醒悟的苏洵一把火将前期的文稿烧了个精光,决心从头再来,他取出《论语》、《孟子》以及韩愈的文章仔细研读,通宵达旦废寝忘食,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一年的端午节,苏洵仍在书房苦读,程夫人给他送去几枚粽子和一碟白糖,结果苏老泉竟然蘸着墨汁将粽子吃完了。
寒来暑往,一晃就是六、七年,而苏洵已今非昔比,他的学问大涨,特别是写出的散文别具一格,不仅文采飞扬,而且观点犀利富有深度。更值得赞誉的是,苏洵的勤学苦练对苏轼和苏辙二兄弟产生了深远影响。苏老泉还特别注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为了激起儿子们的学习兴趣,他故意把书籍藏起来,苏轼与苏辙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总是趁父亲不在家时偷偷取出来读,苏洵自然是在暗地里窃喜。
公元1056年,高光时刻终于降临苏家,这一年48岁的苏洵带着21岁的苏轼和18岁的苏辙一同进京,他们拜访了多位文学泰斗,得到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第二年,苏轼兄弟携手进士及第,苏门父子名震京师。苏洵的文章一时广为流传,大有洛阳纸贵之势,他遂成为彪炳史册的文学大家,但由于苏轼、苏辙过于耀眼夺目,苏洵的名气反而不及两个儿子了。
其实,《三字经》中言说苏老泉“犹悔迟”有些小题大做,文献中并没有苏洵后悔发愤晚的记载,他年青时不是沉溺于声色犬马,而是游历名山大川广交朋友,因此开阔了眼界增长了才干,使其后来的文章多了远见卓识。《三字经》不过是想以苏洵为例,勉励孩子要早早勤奋学习,可凡事不能一刀切,苏洵便是个特例。或许对待孩子的教育还需因人而异才行,只要他们不是误入歧途危害社会,因势利导大概还能出现东方不亮西方亮的结局。强扭的瓜不仅不甜,而且还会伤筋动骨毁了幼瓜,顺其自然反而能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2021.4.23
![](https://img.haomeiwen.com/i13582831/7e9e7dc861be1a2b.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