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做到这三点,就会越来越好
南怀瑾先生曾说:“人有贵气,一看便知。”
人到中年,经历了许许多多的是是非非,也走过了许多弯弯曲曲的道路。
在这过程中,有争不完的对与错,也有听不完的是是非非,更有数不清的得失纷争。
如果我们困于其中,烦恼痛苦,那么,就会不知不觉,丢掉我们身上的贵气。
如果能屏蔽琐碎,远离纷争,那么,我们将会过得从从容容,云淡风轻,顺心顺意!
仔细想想,我们一生中越过越好的标志是:嘴贵,耳明,心顺!
1,嘴不争对错则贵。
《道德经》第22章中:“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唯有那些不去争权夺利,不去计较个人得失的领导者,最后天下没有能与之争衡的。
生活中任何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时间看法也是不同的。我们没有必要去争个谁对谁错。
特别是一家人,更没有必要去争输赢。夫妻两个人,争赢了对方,却输掉了感情。
对于父母,更没有必要争个谁对谁错。有时父母对我们的指责是,对我们的关心与爱?无论家人对我们说什么,都是爱我们,关心我们。我们呵呵的笑一下,接受就好了。
对待朋友同事也不要去争辩对与错,相信时间就能证明一切。
古人云:“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
在面对重大事件时,需要保持冷静沉着,而不是盲目慌乱。虽然现代社会没有像古代那样的“古贤”,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涵养静气来应对挑战。
如果能做到不争,不辩,那么你的人生境界就已经到了一定程度,就会越来越好!
2,耳不听是非则明。
太上感应篇: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不履邪径,不欺暗室。
正确的离苦得乐之法应该进趣于内心,而错误的离苦得乐之法应该远离于外。对于错误的离苦得乐之法,我们应该认真观察其荒谬性,并在思想、语言和行为上依教奉行,以求真正修行。
曾国藩曾说: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俗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不听是非,不听妄言,才能清静自在。明心见性,有时,耳听不一定为实,很多事是要经历,要用心看。
曾听过一个小寓言:一头牛耕了一天田回来后,对鸭子倾诉:“这几天耕田,实在把我累趴了,真想好好睡一觉。”
鸭子转身对小狗说:“老牛说,主人给他的活太多了,他想休息一天。”
狗者转身对马说:“老牛他埋怨主人说他不干活。”
……
最后,主人把老牛给宰了。
说话很多事情没有亲眼看到,没有亲耳听到,是不能相信的。
人到中年,如果能做到不听是非,把时间用来读书,陪父母和孩子,又或者学一点什么来提升自己,那么你一定会越来越好!
3,心不计得失则顺。
《道德经》第29章讲: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
如果你过于执着于某个目标,可能会失去它;如果你过于追求某件事物,可能会最终失败。
越是计较,越会落空,越是执着,越会失去绝育。通达的人不计较,得失,不执着外物,所以活得自在,圆满,顺心,顺意。
人们常说:总想得者必有失,不怕失者才会得。
不计于得失,就少了很多烦恼和忧愁。
人生中,很多烦恼总与自己的得失离不开。
范仲淹说,“不以己喜,不以己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他有心怀天下的情怀,不计自己的得失,所以他活得很通透,得到世人的敬仰,后人怀念。
人生在世,短短几十载,如果总在自己的得与失纠结,真的得不偿失。
有时,我们好像是失去,但往往得到更多。
有一个商人,在路上一船的货物被淋湿了。他听同船的一位老者哭诉,他的茶叶淋湿了,这一年的收成竹篮打水一场空,一家老小生活将陷入困境。商人把他所有的钱送给老者。
后来,老者度过难关后发了财,前来答谢。两家人因此结为亲家。
这就是说,人有失就有得,有时看似失去,却得到很多。
古人云:“人也,事也,不看,少知,即得安宁。”
过往未来之忧,不看,专注当下,不杂不迷,才能踏实走好眼前的路。
别人的缺点,少看,懂得平视每一个人,才能得到同样的尊重。
不去计较自己的得与失,心宽了,淡了,就会更加从容,云淡风轻!
余生,愿你我都能管住嘴,守得住耳,安得下心。这样生活就会越来越顺,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