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解码文学共济会每天写1000字

第17篇“兵”,从“修我甲兵”到“收天下之兵”,秦国由军事扩张转

2017-06-09  本文已影响68人  生姜乌梅

两只手合力高举“干”或“斤”——前者是原始的狩猎工具投石弹弓,后者是横刃斧头,二者都代表武器——这就是甲骨文时代的“兵”字,本义是诉诸于武力的兵器,会意字。

“兵”的字形变化

从商朝到周朝的文字演化过程中,强调象形意味的“兵”字逐渐舍弃了“干”而独保留“斤”,两只手也讹变为“廾”。

东汉人许慎在《说文解字》里为之定义:“兵,械也。从廾持斤,并力之貌。”指出“兵”是兵器的总名,会双手合力使用武器之意。

汉字隶变时,两只手的形象再度简化,成为现在我们熟悉的“兵”字。

《诗经》有一篇流行于秦国民间的诗歌《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首诗在后世的评价非常高,说它“英壮迈往,非唐人出塞诸诗所及”“开口便有吞吐六国之气,其笔锋凌厉,亦正如岳将军直捣黄龙”。诗中“修我甲兵”,即指战士们修整甲胄与兵器。

后来,秦国横扫六合,而又二世而亡,西汉初年的统治集团集体反思其兴亡的原因和历史教训。

文学家贾谊——历史上少年得志的代表人物,21岁受汉文帝征召做官,22岁就晋升秩比千石的太中大夫,相当于御史中丞的品级,可惜才高见妒,备受排挤,32岁就郁郁而终——写下了著名的《过秦论》,从各个方面分析秦之功过。其中提到秦朝建立后,“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收天下之兵”很容易让人理解成收拢天下的军队,其实不然,这里是指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

从“修我甲兵”到“收天下之兵”,就是从军事扩张转化为内控管理。

但缺少与民休息的苛酷暴政,只能使秦朝重蹈“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覆辙。

后来的元蒙统治者亦然,他们连老百姓的菜刀都要集中管理,依然免不了被赶回老家。

和绝大多数汉字一样,“兵”字在进入周文化以后,迅速衍生出新的含义,而这些含义之间存在内在逻辑,有清晰的脉络可循:诉诸于武力的兵器→拿兵器的士卒→军队→战争→战斗→军事、谋略→死于兵器之人。

——成语“兵强马壮”“草木皆兵”,指的是士卒;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指的是军队;

——《孙子》说:“兵者,国之大事”,指的是战争;

——《史记·赵世家》:“赵,四战之国也,其民习兵。”指的是战斗;

——《孙子》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指的是军事和谋略;

——道家说“兵解”,指的是死于兵器而解脱得道。

西安事变,张学良和杨虎城在“哭谏”之后实行“兵谏”,促成了国共合作。所谓“兵谏”,是用武力规劝君主或尊长,使其必从。

需要注意的是,武力指的不是军队,而是兵器,“兵谏”之“兵”用的还是其本义,即实施直接的死亡恐吓。

如果喜欢,请点个赞。

转载使用请获取授权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